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力学论文--电磁流体力学论文--磁流体力学论文

磁性流体微尺度流动规律实验研究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1 引言第12-20页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2-13页
    1.2 磁性流体的研究现状第13-15页
    1.3 液体微尺度流动特性研究现状第15-17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第17-20页
2 流体流动实验方法的建立第20-32页
    2.1 磁性流体在微圆管中流动的运动方程第20-21页
    2.2 磁性流体微圆管流动实验系统组成第21-25页
        2.2.1 流动实验装置第21-23页
        2.2.2 微流动实验仪器第23-24页
        2.2.3 径向磁场的设计第24-25页
    2.3 流动实验误差分析第25-31页
        2.3.1 微管内径的测量第26-27页
        2.3.2 微管内表面粗糙度的测量第27-29页
        2.3.3 微管长度的测量第29页
        2.3.4 位移和时间测量第29-30页
        2.3.5 压力的测量及其和温度对液体动力粘性系数的影响第30-31页
    2.4 小结第31-32页
3 纳微米磁性悬浮液体的制备第32-50页
    3.1 磁性流体中PAA/Fe_3O_4磁性粒子的制备第34-40页
        3.1.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35页
        3.1.2 实验过程第35-36页
        3.1.3 结果与讨论第36-40页
    3.2 磁性流体中PAA/Fe_3O_4@SiO_2磁性粒子的制备第40-43页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41页
        3.2.2 实验过程第41-42页
        3.2.3 结果与讨论第42-43页
    3.3 磁性悬浮液体PAA/Fe_3O_4@SiO_2的制备及性能测试第43-48页
        3.3.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44页
        3.3.2 实验过程第44页
        3.3.3 结果与讨论第44-48页
    3.4 小结第48-50页
4 磁性悬浮液体在外加径向磁场的水平圆管中的流动行为第50-87页
    4.1 不同磁感应强度对PAA/Fe_3O_4@SiO_2磁性流体流动的影响第50-59页
    4.2 不同浓度对PAA/Fe_3O_4@SiO_2磁性流体流动的影响第59-69页
    4.3 不同管径对PAA/Fe_3O_4@SiO_2磁性流体流动的影响第69-78页
    4.4 流动管道的润湿性对PAA/Fe_3O_4@SiO_2磁性流体流动的影响第78-83页
        4.4.1 微圆管改性实验第79页
        4.4.2 外加径向磁场力的作用下磁性悬浮液体在微管中的流动第79-83页
    4.5 磁性悬浮液体非线性流动特征第83-85页
    4.6 小结第85-87页
5 磁性流体在微圆管中流动机制研究第87-111页
    5.1 考虑磁性力引起的体积力和微可压缩性对流体流速的影响第87-104页
        5.1.1 磁性力引起的体积力第87-94页
        5.1.2 速度模型的建立第94-98页
        5.1.3 结果与讨论第98-104页
    5.2 粘度对流体流速的影响第104-110页
        5.2.1 不考虑磁场力时粘度对流体流速的影响第104-106页
        5.2.2 考虑磁场力引起的粘度对流体流速的影响第106-110页
    5.3 小结第110-111页
6 磁性流体在微圆管中非线性流动模型研究第111-125页
    6.1 考虑磁性力引起磁性颗粒不均匀分布的粘度模型第111-114页
    6.2 考虑磁性力引起粘度改变的速度模型第114-116页
    6.3 影响因素分析第116-121页
        6.3.1 径向磁场力的影响第116-118页
        6.3.2 磁性流体浓度的影响第118-119页
        6.3.3 管径的影响第119-121页
    6.4 模型的验证第121-124页
    6.5 小结第124-125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25-128页
    7.1 结论第125-126页
    7.2 创新点第126页
    7.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第126-128页
参考文献第128-136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第136-139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39页

论文共1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华亭矿区煤巷底板型冲击矿压发生机理及防控方法研究
下一篇:油藏有效驱动单元划分方法及油水分布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