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9-22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1.1.1 两岸教育发展背景差异 | 第9页 |
1.1.2 台湾地区体适能发展完善性 | 第9-10页 |
1.1.3 体质健康测试引发的思考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3.2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1页 |
1.5 体适能研究综述 | 第11-22页 |
1.5.1 体适能概念的提出 | 第12-14页 |
1.5.2 国外对健康体适能研究内容的综述 | 第14-15页 |
1.5.3 我国体适能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 第15-17页 |
1.5.4 台湾地区健康体适能发展 | 第17-19页 |
1.5.5 体质健康测试与体适能的对比分析 | 第19-22页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2-25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22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2.2.1 文献资料法 | 第22页 |
2.2.2 数理统计 | 第22页 |
2.2.3 测量法 | 第22页 |
2.2.4 实地调查法 | 第22-23页 |
2.2.5 比较分析法 | 第23页 |
2.3 研究工具 | 第23-25页 |
2.3.1 体适能检测工具 | 第23页 |
2.3.2 体适能检测记录表 | 第23页 |
2.3.3 体适能常模参照表 | 第23页 |
2.3.4 研究工具的信效度 | 第23-2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5-35页 |
3.1 不同年级学生健康体适能状况分析 | 第25-29页 |
3.1.1 师大附中和明道中学初一年级学生体适能状况对比分析 | 第25-26页 |
3.1.2 师大附中和明道中学初二年级学生体适能状况对比分析 | 第26-27页 |
3.1.3 师大附中和明道中学初三年级学生体适能状况对比分析 | 第27-28页 |
3.1.4 师大附中和明道中学男生体适能状况对比分析 | 第28页 |
3.1.5 师大附中和明道中学女生体适能状况对比分析 | 第28-29页 |
3.2 不同年级性别学生各项体适能与台湾中学生体适能常模的比较 | 第29-32页 |
3.2.1 身体质量指数与中学生体适能常模比较 | 第29-30页 |
3.2.2 各项体适能与中学生常模比较 | 第30-31页 |
3.2.3 不同年级性别健康体适能平均数与台湾常模对照之百分等级比较 | 第31-32页 |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32-35页 |
3.3.1 BMI差异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32-33页 |
3.3.2 柔软度差异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33页 |
3.3.3 肌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33页 |
3.3.4 肌耐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33-34页 |
3.3.5 心肺适能影响因素分析 | 第34页 |
3.3.6 台湾促进学生健康体适能的举措及对大陆的启示 | 第34-35页 |
4 结论与建议 | 第35-37页 |
4.1 结论 | 第35页 |
4.2 建议 | 第35-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附录1 | 第40-52页 |
附录2 体适能检测实施方法(台湾标准检测法) | 第52-56页 |
附录3 长春附中学生体适能测试方案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