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采油工程论文--提高采收率与维持油层压力(二次、三次采油)论文

姬塬油田H219井区长9油藏流动单元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5页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8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8-12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8-9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9-12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2-13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12-13页
        1.3.2 技术路线第13页
    1.4 取得的成果和认识第13-15页
第二章 地层及构造特征第15-27页
    2.1 区域地质背景第15-17页
    2.2 勘探历程第17页
    2.3 地层划分第17-19页
    2.4 小层划分与对比第19-23页
        2.4.1 地层划分对比的原则与方法第19页
        2.4.2 资料的选择第19页
        2.4.3 标志层确定第19-20页
        2.4.4 对比结果第20-23页
    2.5 构造特征第23-27页
第三章 沉积微相研究第27-34页
    3.1 区域沉积背景第27-28页
    3.2 沉积相标志第28页
    3.3 沉积微相分析第28-31页
        3.3.1 沉积微相划分及特征第29-31页
    3.4 沉积微相与砂体展布特征第31-34页
        3.4.1 剖面相特征第31-32页
        3.4.2 沉积微相与砂体平面展布特征第32-34页
第四章 储层特征第34-52页
    4.1 岩性特征第34-35页
    4.2 物性特征第35-36页
    4.3 测井资料标准化第36-38页
        4.3.1 测井资料标准化的地质基础第36页
        4.3.2 标准层的选择第36-37页
        4.3.3 标准化的方法第37-38页
    4.4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第38-39页
        4.4.1 孔隙类型及大小第38页
        4.4.2 孔隙结构特征第38-39页
    4.5 储层“四性关系”研究第39-43页
        4.5.1 储层四性关系第39-41页
        4.5.2 储层物性参数解释模型第41-42页
        4.5.3 有效储层下限标准第42-43页
    4.6 非均质性特征第43-52页
        4.6.1 层内非均质性第43-49页
        4.6.2 平面非均质性第49-52页
第五章 储层流动单元研究第52-62页
    5.1 流动单元特征第52页
    5.2 流动单元识别标志第52-53页
    5.3 流动单元的划分方法与参数选取第53-55页
    5.4 流动单元划分结果及分析第55-56页
    5.5 流动单元的平面分布特征第56页
    5.6 流动单元对注水开发的影响第56-62页
结论与认识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5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65-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辣木多个组织转录组数据的组装及辅助辣木基因组重注释
下一篇:辣木促进小鼠肠道增长作用的研究与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