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10-14页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进入WTO后银行业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 | 第10页 |
1.1.2 我国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的迅速增加 | 第10页 |
1.1.3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大量资金需求 | 第10-11页 |
1.1.4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面临的各类风险 | 第11页 |
1.2 研究思路 | 第11-13页 |
1.2.1 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基础 | 第11-12页 |
1.2.2 资产证券化思路 | 第12页 |
1.2.3 信用担保机制 | 第12-13页 |
1.2.4 资金供给 | 第13页 |
1.3 研究的目标、内容和关键问题 | 第13-14页 |
1.3.1 目标 | 第13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14-17页 |
2.1.1 风险分散理论 | 第14页 |
2.1.2 信用原理 | 第14-15页 |
2.1.3 信用分工原理 | 第15-16页 |
2.1.4 交易成本理论 | 第16-17页 |
2.2 文献综述 | 第17-19页 |
3 资产证券化的内涵和特征 | 第19-34页 |
3.1 资产证券化的内涵 | 第19-20页 |
3.2 资产证券化的种类和特征 | 第20-22页 |
3.2.1 资产证券化的分类 | 第20页 |
3.2.2 资产证券化的基本特征 | 第20-22页 |
3.3 资产证券化的操作步骤 | 第22-25页 |
3.3.1 出售资产 | 第23页 |
3.3.2 资产的购买 | 第23-24页 |
3.3.3 信用增级 | 第24页 |
3.3.4 证券评级 | 第24-25页 |
3.3.5 证券化资产的销售 | 第25页 |
3.3.6 资产管理的后续实施 | 第25页 |
3.4 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意义 | 第25-34页 |
3.4.1 对宏观经济 | 第25-27页 |
3.4.1.1 促进消费,扩大内需 | 第25-26页 |
3.4.1.2 有益于加快国企改革 | 第26-27页 |
3.4.1.3 有利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 第27页 |
3.4.1.4 有益于引进外资 | 第27页 |
3.4.2 对金融体系 | 第27-30页 |
3.4.3 对商业银行自身 | 第30-34页 |
4 资产证券化的国际经验借鉴 | 第34-45页 |
4.1 美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 | 第34-39页 |
4.1.1 美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背景 | 第34页 |
4.1.2 美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 第34-35页 |
4.1.3 美国2008年次贷危机的风险分析 | 第35-36页 |
4.1.4 资产证券化在美国次贷危机中的风险 | 第36-39页 |
4.2 欧美其他各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 | 第39-43页 |
4.2.1 英国 | 第39-40页 |
4.2.1.1 英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 | 第39页 |
4.2.1.2 二级市场发展收到制约 | 第39-40页 |
4.2.1.3 借鉴 | 第40页 |
4.2.2 德国 | 第40-41页 |
4.2.3 加拿大 | 第41-43页 |
4.3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现状 | 第43-45页 |
5 信贷资产证券化背景下农商行的风险控制 | 第45-56页 |
5.1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 第45-46页 |
5.2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管理的不足 | 第46-48页 |
5.2.1 法律制度不足 | 第46页 |
5.2.2 财税、会计制度不足 | 第46-47页 |
5.2.3 金融市场的不足 | 第47页 |
5.2.4 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的不足 | 第47页 |
5.2.5 风险管理的机制不足 | 第47-48页 |
5.3 农商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管理的建议 | 第48-56页 |
5.3.1 拓展农商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风险管理措施 | 第48-51页 |
5.3.2 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宏观层面建设 | 第51-5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