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1-16页 |
第一章 最初的回响(1934——1937) | 第16-34页 |
第一节 从《麦场》到《生死场》 | 第16-21页 |
一、写作的历史语境及文化背景 | 第16-19页 |
二、期刊编辑的冷处理 | 第19-21页 |
第二节 民族国家宏大主题的权威定位 | 第21-25页 |
一、鲁迅序言:民族危亡中的“健全精神” | 第21-23页 |
二、胡风读后记:“农民文学”和“愚夫愚妇”的奋起 | 第23-24页 |
三、周扬:国防文学的代表 | 第24-25页 |
第三节 普通读者的阅读接受 | 第25-34页 |
一、《生死场》的接受群体 | 第25-28页 |
二、《生死场》的出版和销售情况 | 第28-31页 |
三、地域和民族的交叉式解读 | 第31-34页 |
第二章 被边缘化的沉寂(1938——1949) | 第34-42页 |
第一节 专业批评的阐释 | 第34-40页 |
一、左翼阵营的批评 | 第34-37页 |
二、文字和语言的激赏 | 第37-39页 |
三、海外评论:“鲁迅回声” | 第39-40页 |
第二节 鲁迅序言中的一般读者接受 | 第40-42页 |
第三章 多维度的解读(1949——2016) | 第42-57页 |
第一节 进入文学史的写作(1949-1981) | 第42-51页 |
一、文学史对《生死场》的定位 | 第42-45页 |
二、作为萧红代表作的地位变化 | 第45-49页 |
三、《生死场》在域外文学中的评价 | 第49-51页 |
第二节 合法性的确立与多种话语的解读(1981-2016) | 第51-57页 |
一、左翼女作家的身份指认 | 第51-52页 |
二、女性主义的新视角 | 第52-57页 |
结语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后记 | 第63-64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