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药理学论文--中药实验药理论文

治疗痛风的中药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1章 引言第15-33页
    1.1 痛风概论第15-25页
        1.1.1 痛风第15页
        1.1.2 痛风的发病机制第15-18页
        1.1.3 痛风的治疗药物第18-22页
        1.1.4 抗痛风药物筛选与评价模型第22-25页
    1.2 代谢组学第25-30页
        1.2.1 代谢组学概述第25页
        1.2.2 代谢组学研究方法第25-28页
        1.2.3 代谢组学的应用第28-29页
        1.2.4 代谢组学在痛风研究中的应用第29-30页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第30-33页
第2章 痛风治疗中药的体外和体内活性筛选第33-51页
    2.1 实验部分第36-40页
        2.1.1 样品与试剂第36页
        2.1.2 实验仪器第36页
        2.1.3 溶液的配制第36-37页
        2.1.4 细胞实验第37-38页
        2.1.5 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的筛选实验第38-39页
        2.1.6 动物实验第39-40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40-50页
        2.2.1 尿酸钠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细胞活力的影响第40-41页
        2.2.2 尿酸钠对培养基和裂解液中ICAM-1 和IL-1β 表达的影响第41-42页
        2.2.3 中药粗提物对尿酸钠诱导细胞损伤的影响第42-45页
        2.2.4 中药粗提物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作用评价第45-47页
        2.2.5 中药治疗急性痛风并高尿酸血症的药效学评价第47-50页
    2.3 小结第50-51页
第3章 六味中药对体外急性痛风细胞模型的代谢组学研究第51-63页
    3.1 实验部分第51-54页
        3.1.1 样品与试剂第51页
        3.1.2 实验仪器第51-52页
        3.1.3 溶液的配制第52页
        3.1.4 细胞的培养及给药第52页
        3.1.5 细胞代谢物提取方法第52-53页
        3.1.6 液相和质谱条件第53页
        3.1.7 统计分析第53-54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54-61页
        3.2.1 潜在生物标记物的分析及鉴定第54-57页
        3.2.2 代谢通路的分析第57-61页
    3.3 小结第61-63页
第4章 六味中药治疗急性痛风并高尿酸血症的作用机制研究第63-101页
    4.1 实验部分第63-65页
        4.1.1 试剂和仪器第63-64页
        4.1.2 中药的提取第64页
        4.1.3 动物实验第64页
        4.1.4 尿样的处理方法及QC的制备第64页
        4.1.5 UPLC-ESI-QTOF/MS液相和质谱条件第64-65页
        4.1.6 统计分析第65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65-100页
        4.2.1 急性痛风并高尿酸血症发病机制的代谢组学研究第65-76页
        4.2.2 银杏叶治疗急性痛风并高尿酸血症的代谢组学研究第76-81页
        4.2.3 卷柏治疗急性痛风并高尿酸血症的代谢组学研究第81-86页
        4.2.4 虎杖和大黄治疗急性痛风并高尿酸血症的代谢组学研究第86-94页
        4.2.5 丹参治疗急性痛风并高尿酸血症的代谢组学研究第94-97页
        4.2.6 赤芍治疗急性痛风并高尿酸血症的代谢组学研究第97-100页
    4.3 小结第100-101页
第5章 急性痛风并高尿酸血症大鼠尿液中主要标记物的定量分析第101-111页
    5.1 实验部分第101-102页
        5.1.1 实验试剂第101-102页
        5.1.2 实验仪器第102页
        5.1.3 尿液样品的处理第102页
        5.1.4 UPLC-TQ-MS的分析条件第102页
        5.1.5 统计分析第102页
    5.2 结果和讨论第102-109页
        5.2.1 质谱条件的优化第102-104页
        5.2.2 标准曲线、线性范围、定量限及检测线第104-105页
        5.2.3 日内精密度、日内准确度、日间精密度和日间准确度第105-106页
        5.2.4 基质效应和回收率第106-107页
        5.2.5 尿样中标记物的定量分析第107-109页
    5.3 小结第109-111页
第6章 结论第111-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33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33-137页
致谢第137-138页

论文共1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陈国富电影的人文内涵与艺术表现
下一篇:李安电影的文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