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10-18页 |
| 0.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 0.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 0.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 0.2 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0.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0.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0.3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0.3.1 案例分析法 | 第15-16页 |
| 0.3.2 规范分析法 | 第16页 |
| 0.4 创新点和难点 | 第16-18页 |
| 1 北极外大陆架划界面临的主要矛盾 | 第18-29页 |
| 1.1 北极域内国家间的矛盾 | 第18-22页 |
| 1.1.1 俄美冷战思维的遗存 | 第18-20页 |
| 1.1.2 声索国提案的重叠与冲突 | 第20-21页 |
| 1.1.3 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与俄、美、加的利益分歧 | 第21-22页 |
| 1.2 北极域内国家与域外国家的矛盾 | 第22-25页 |
| 1.2.1 北极外大陆架法律地位认同存在差异 | 第22-23页 |
| 1.2.2 北极大陆架的资源归属存在分歧 | 第23-24页 |
| 1.2.3 域外国家权益诉求与域内国家的“排他性” | 第24-25页 |
| 1.3 外大陆架资源开发与原住民利益的矛盾 | 第25-29页 |
| 1.3.1 外大陆架资源开发与原住民生态保护的矛盾 | 第25-26页 |
| 1.3.2 外大陆架资源开发与原住民经济生产的矛盾 | 第26-27页 |
| 1.3.3 外大陆架资源开发与原住民生存空间的矛盾 | 第27-29页 |
| 2 北极外大陆架划界问题的深层动因 | 第29-41页 |
| 2.1 气候变化是直接诱因 | 第29-32页 |
| 2.1.1 全球气候变暖的北极表征 | 第29-30页 |
| 2.1.2 气候变暖使北极资源开采更具现实意义 | 第30-31页 |
| 2.1.3 气候变暖带来北极能源地位的提升 | 第31-32页 |
| 2.2 宣示主权是核心目标 | 第32-36页 |
| 2.2.1 宣示主权所带来的军事战略意义 | 第32-34页 |
| 2.2.2 宣示主权所带来的战略通道意义 | 第34-35页 |
| 2.2.3 宣示主权所带来的科学研究意义 | 第35-36页 |
| 2.3 既有治理机制的缺陷是症结 | 第36-41页 |
| 2.3.1 权威性治理机制的缺位 | 第36-38页 |
| 2.3.2 北极理事会的机制缺陷 | 第38-39页 |
| 2.3.3 北极治理机制的“多样化”与“碎片化”并存 | 第39-41页 |
| 3 北极外大陆架划界问题的海洋法适用效果 | 第41-54页 |
| 3.1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规范北极大陆架外部界限的合理性 | 第41-45页 |
| 3.1.1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外大陆架划界的法理基础 | 第41-42页 |
| 3.1.2 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划定外大陆架的成功案例 | 第42-43页 |
| 3.1.3 北极国家对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认同 | 第43-44页 |
| 3.1.4 北极各国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提出的划界申请 | 第44-45页 |
| 3.2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规范北极大陆架外部界限的缺陷性 | 第45-50页 |
| 3.2.1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部分外大陆架条款存在模糊 | 第45-47页 |
| 3.2.2 大陆架界限委员会的职能缺陷 | 第47-48页 |
| 3.2.3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关于争端解决方式的缺陷 | 第48-49页 |
| 3.2.4 美国与《海洋法公约》的非缔约关系 | 第49-50页 |
| 3.3 现有其他法理机制分析 | 第50-54页 |
| 3.3.1 1958年《联合国大陆架公约》的滞后性 | 第50-51页 |
| 3.3.2 南极模式北极化的不可行 | 第51-53页 |
| 3.3.3 五国协约模式的局限 | 第53-54页 |
| 4 规范北极外大陆架划界问题的机制建议 | 第54-64页 |
| 4.1 《斯瓦尔巴条约》模式的借鉴 | 第54-57页 |
| 4.1.1 《斯瓦尔巴德条约》及其法理原则概述 | 第54-55页 |
| 4.1.2 《斯瓦尔巴条约》模式的可操作性 | 第55-56页 |
| 4.1.3 《斯瓦尔巴德条约》模式的具体构想 | 第56-57页 |
| 4.2“近北极机制”的探索 | 第57-60页 |
| 4.2.1“近北极机制”的合理性依据 | 第57-58页 |
| 4.2.2“近北极机制”的可操作性 | 第58-59页 |
| 4.2.3“近北极机制”的具体构想 | 第59-60页 |
| 4.3 联合国框架下专门外大陆架条约的制订 | 第60-64页 |
| 4.3.1 制订专门外大陆架条约是现实需求 | 第60-61页 |
| 4.3.2 专门外大陆架条约应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基础 | 第61-62页 |
| 4.3.3 专门外大陆架条约应兼顾多方利益 | 第62页 |
| 4.3.4 专门外大陆架条约应采用软法与硬法相结合的方式 | 第62-64页 |
| 结语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