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各种汽车论文--各种能源汽车论文

基于载荷重构的混合动力公交车能量管理策略优化研究

摘要第13-15页
ABSTRACT第15-16页
主要符号说明第17-19页
第1章 绪论第19-31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9-20页
    1.2 混合动力系统总成结构第20-22页
    1.3 混合动力公交车关键技术及研究现状第22-28页
        1.3.1 典型工况构建第22-24页
        1.3.2 行驶载荷重构第24-25页
        1.3.3 能量管理策略第25-28页
        1.3.4 实验台架开发第28页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第28-31页
第2章 基于聚类和马尔科夫链的典型行驶工况构建第31-54页
    2.1 引言第31页
    2.2 数据采集及预处理第31-38页
        2.2.1 行驶工况数据采集第31-34页
        2.2.2 数据预处理第34-38页
    2.3 典型行驶工况构建第38-48页
        2.3.1 聚类分析第38-42页
        2.3.2 类内工况生成第42-47页
        2.3.3 典型工况合成第47-48页
    2.4 结果分析第48-53页
        2.4.1 基于V-A散点分布的对比第48-49页
        2.4.2 基于速度和加速度概率密度对比第49-51页
        2.4.3 基于速度-加速度联合概率密度分布对比第51-52页
        2.4.4 基于仿真的经济性对比第52-53页
    2.5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3章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公交车载荷重构方法研究第54-69页
    3.1 引言第54页
    3.2 模型基础第54-55页
    3.3 载荷重构方法及过程第55-63页
        3.3.1 算法简介第56-59页
        3.3.2 载荷重构算法改进第59-62页
        3.3.3 系统参数处理第62-63页
    3.4 结果分析第63-67页
    3.5 本章小结第67-69页
第4章 基于可变SOC的自适应等效燃油消耗最小策略第69-90页
    4.1 引言第69页
    4.2 混合动力公交车系统模型第69-75页
        4.2.1 系统结构及参数第69-71页
        4.2.2 关键部件模型第71-75页
        4.2.3 模型有效性验证第75页
    4.3 自适应等效燃油消耗最小策略分析第75-80页
        4.3.1 算法介绍第76-78页
        4.3.2 问题与分析第78-80页
    4.4 基于可变SOC的自适应等效燃油消耗最小策略第80-83页
        4.4.1 SOC参考值获取第80-82页
        4.4.2 算法步骤及流程第82-83页
    4.5 仿真验证第83-89页
        4.5.1 仿真条件第83-85页
        4.5.2 仿真结果第85-89页
    4.6 本章小结第89-90页
第5章 基于最优化原理的等效燃油消耗最小策略优化第90-109页
    5.1 引言第90页
    5.2 最优等效因子理论分析第90-93页
        5.2.1 等效因子内在机理第90-92页
        5.2.2 等效因子简化处理第92-93页
    5.3 基于动态规划的策略研究第93-104页
        5.3.1 动态规划算法简介第93-98页
        5.3.2 最优等效因子提取第98-103页
        5.3.3 A-ECMS算法设计第103-104页
    5.4 有效性验证第104-108页
        5.4.1 优化效果验证第104-105页
        5.4.2 工况适应性验证第105-108页
    5.5 本章小结第108-109页
第6章 基于虚拟整车测试系统的能量管理策略验证第109-126页
    6.0 引言第109页
    6.1 台架功能分析第109-110页
    6.2 台架硬件结构第110-113页
        6.2.1 PM及RM模块第110-111页
        6.2.2 DM及CM模块第111-113页
    6.3 台架软件组成第113-121页
        6.3.1 总线数据解析第114-117页
        6.3.2 整车循环模拟第117-121页
    6.4 能量管理策略验证第121-124页
    6.5 本章小结第124-126页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第126-129页
    7.1 全文总结第126-127页
    7.2 论文创新点第127-128页
    7.3 后续工作展望第128-129页
参考文献第129-143页
致谢第143-14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第144-145页
    论文第144页
    项目第144页
    奖励第144-145页
学位论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45页

论文共1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循环microRNA及血清TK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中的价值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聚邻甲氧基苯胺阻变存储器的性能调控与机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