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视角下我国普法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2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9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一)关于受众理论的研究 | 第9-10页 |
(二)国内关于普法的研究 | 第10页 |
三、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0页 |
(一)跨学科研究法 | 第10页 |
(二)文献研究法 | 第10页 |
四、论文结构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受众与普法的概况 | 第12-17页 |
一、受众理论的基本观点 | 第12-14页 |
(一)受众的主体性观点 | 第13页 |
(二)受众的反馈观点 | 第13-14页 |
二、受众与普法的关联 | 第14-15页 |
(一)普法的概况 | 第14页 |
(二)受众于普法的重要性 | 第14-15页 |
三、受众参与普法有利于社会治理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受众视角下我国普法问题的分析 | 第17-21页 |
一、对受众需求认知的缺乏 | 第17-19页 |
(一)人的需求影响普法的接受度 | 第17-18页 |
(二)人的需求决定普法的参与度 | 第18-19页 |
二、缺乏对受众的科学区分 | 第19页 |
三、对受众反馈环节的忽视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受众视角下我国普法的对策研究 | 第21-32页 |
一、满足新时期受众新需求 | 第21-24页 |
(一)调整受众内在的价值矛盾 | 第21-22页 |
(二)培养满足受众需求的意识 | 第22页 |
(三)构建系统的受众服务体系 | 第22-24页 |
二、科学区分受众 | 第24-26页 |
(一)普通公民与公务员 | 第24-25页 |
(二)城镇公民与农村公民 | 第25-26页 |
(三)青少年 | 第26页 |
三、加强和受众之间的互动 | 第26-32页 |
(一)增强与受众在立法方面的互动 | 第27页 |
(二)加强和受众在司法方面的互动 | 第27-28页 |
(三)普法过程增强对话模式 | 第28-29页 |
(四)建立激励机制 | 第29-32页 |
结语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
致谢 | 第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