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三) 小结 | 第15页 |
三、论文的创新点和难点 | 第15-17页 |
(一)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二) 论文难点 | 第16-17页 |
四、研究方法和结构 | 第17-18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二) 研究结构 | 第17-18页 |
第一章 南极海洋保护区概述 | 第18-22页 |
第一节 南极海洋保护区的功能 | 第18-20页 |
一、保护生物多样性 | 第18-19页 |
二、推动科学研究,预估气候变化 | 第19-20页 |
三、促进海洋资源合理利用 | 第20页 |
第二节 对于其他地区公海海洋保护区的借鉴 | 第20-22页 |
一、地中海地区 | 第20页 |
二、东北大西洋地区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南极海洋生物资源保护的国际法依据及发展 | 第22-31页 |
第一节 全球性国际条约 | 第22-23页 |
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 第22-23页 |
二、《生物多样性公约》 | 第23页 |
第二节 一般国际组织决议 | 第23-25页 |
一、联合国大会决议 | 第24页 |
二、《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决议 | 第24-25页 |
第三节 针对南极海域的特别规定 | 第25-31页 |
一、南极地区一般性条约 | 第25-27页 |
二、《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公约》 | 第27-28页 |
三、养护措施 | 第28-31页 |
第三章 南极海洋保护区的建立 | 第31-49页 |
第一节 南奥克尼群岛南大陆架海洋保护区(SOISS MPA) | 第31-33页 |
一、建立历史 | 第31-32页 |
二、法律制度 | 第32-33页 |
三、小结 | 第33页 |
第二节 建立CCAMLR海洋保护区的总体框架 | 第33-36页 |
一、特点 | 第33-35页 |
二、不足 | 第35-36页 |
第三节 罗斯海地区海洋保护区(RSRMPA) | 第36-43页 |
一、建立背景 | 第36-40页 |
二、主要内容 | 第40-41页 |
三、变动之处 | 第41-43页 |
第四节 南极海洋保护区建立和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43-49页 |
一、有关活动的特点 | 第43-44页 |
二、协议的特点 | 第44-46页 |
三、国际环境 | 第46-48页 |
四、涉及国家的因素 | 第48-49页 |
第四章 南极海洋保护区的前景展望 | 第49-56页 |
第一节 其他海洋保护区提案 | 第49-51页 |
一、东南极海洋保护区 | 第49-50页 |
二、威德尔海海洋保护区 | 第50-51页 |
第二节 拟议国际公约的参照适用 | 第51-52页 |
一、基础概念 | 第52页 |
二、保护标准 | 第52页 |
第三节 国际合作的全面深入——以CCAMLR为视角 | 第52-56页 |
一、与非缔约方 | 第53-54页 |
二、与政府间国际组织 | 第54页 |
三、与非政府组织 | 第54-56页 |
第五章 中国与南极海洋保护区建设 | 第56-60页 |
第一节 南极海洋保护区建设的中国参与 | 第56-58页 |
第二节 南极海洋保护区建设的中国应对 | 第58-60页 |
一、推动国内南极立法,参与国际规则制定 | 第58页 |
二、鼓励社会组织发挥影响力 | 第58-59页 |
三、更新环境理念,加强利益协调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附录 | 第65-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