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前言 | 第9-17页 |
1.1 海洋药用藻类资源概述 | 第9-10页 |
1.1.1 海洋药用藻类的有机成分 | 第9页 |
1.1.2 海洋藻类的药用价值 | 第9-10页 |
1.2 多糖及其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3 海藻多糖概述 | 第10-12页 |
1.3.1 海藻多糖的提取 | 第10页 |
1.3.2 海藻多糖的生物学活性 | 第10-12页 |
1.4 马尾藻概述 | 第12-13页 |
1.4.1 马尾藻的种类及分布 | 第12页 |
1.4.2 马尾藻的主要组成成分 | 第12页 |
1.4.3 马尾藻的应用价值 | 第12页 |
1.4.4 马尾藻多糖及其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5 肿瘤概述 | 第13-16页 |
1.5.1 肿瘤的发生与发展 | 第13页 |
1.5.2 机体免疫与抗肿瘤机制 | 第13-15页 |
1.5.3 肿瘤药物治疗的主要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6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6页 |
1.7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7-3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7-19页 |
2.1.1 实验原料 | 第17页 |
2.1.2 实验动物和细胞 | 第17页 |
2.1.3 实验试剂与药品 | 第17-18页 |
2.1.4 实验仪器 | 第18-19页 |
2.2 马尾藻多糖的提取及提取工艺优化 | 第19-20页 |
2.2.1 马尾藻多糖的提取工艺流程 | 第19页 |
2.2.2 马尾藻多糖提取过程中的单因素影响 | 第19-20页 |
2.2.3 马尾藻多糖提取工艺正交法优化试验 | 第20页 |
2.3 马尾藻多糖的定性试验 | 第20-22页 |
2.3.1 马尾藻多糖在水、乙醇、氯仿、甲苯、丙醇中的溶解性检测 | 第20页 |
2.3.2 Molish反应 | 第20-21页 |
2.3.3 碘-碘化钾反应 | 第21页 |
2.3.4 茆三酮反应 | 第21-22页 |
2.4 马尾藻多糖成分及含量测定 | 第22-26页 |
2.4.1 马尾藻多糖灰分含量的测定 | 第22-23页 |
2.4.2 硫酸-苯酚法测定总糖含量 | 第23页 |
2.4.3 考马斯亮蓝G-250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 第23-24页 |
2.4.4 硫酸钡比浊法测定硫酸基含量 | 第24-25页 |
2.4.5 咔唑比色法测定糖醛酸含量 | 第25-26页 |
2.5 光谱和色谱分析 | 第26-27页 |
2.5.1 紫外-可见光谱(UV-VIS)分析 | 第26页 |
2.5.2 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26页 |
2.5.3 气相色谱(GC)测定单糖组成 | 第26-27页 |
2.6 马尾藻多糖体外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 第27-28页 |
2.7 马尾藻多糖体内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 第28-35页 |
2.7.1 动物实验模型的建立及多糖灌胃剂量的确定 | 第28页 |
2.7.2 小鼠基本生理指标采集 | 第28-29页 |
2.7.3 HE染色法观察小鼠各免疫器官组织形态 | 第29-30页 |
2.7.4 血常规分析小鼠血细胞参数的变化 | 第30页 |
2.7.5 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各部位淋巴细胞亚群比例 | 第30-31页 |
2.7.6 流式细胞术测定小鼠肿瘤细胞周期 | 第31-32页 |
2.7.7 脾淋巴细胞增殖实验 | 第32-33页 |
2.7.8 脾NK细胞杀伤活性的测定 | 第33-34页 |
2.7.9 腹腔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能力的测定 | 第34页 |
2.7.10 细胞因子IL-2、IFN-γ、TNF-α水平检测 | 第34-35页 |
2.8 数据分析 | 第35-36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6-62页 |
3.1 马尾藻多糖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的确定 | 第36-39页 |
3.1.1 马尾藻多糖提取过程中的单因素试验分析 | 第36-38页 |
3.1.2 马尾藻多糖提取工艺正交法优化试验分析 | 第38-39页 |
3.2 马尾藻多糖的定性试验分析 | 第39-40页 |
3.2.1 马尾藻多糖在水、乙醇、氯仿、甲苯、丙醇中的溶解性 | 第39页 |
3.2.2 Molish反应 | 第39页 |
3.2.3 碘-碘化钾反应 | 第39页 |
3.2.4 茚三酮反应 | 第39-40页 |
3.3 马尾藻多糖成分及含量分析 | 第40-41页 |
3.4 光谱图和色谱图分析 | 第41-44页 |
3.4.1 紫外-可见光谱图分析 | 第42页 |
3.4.2 红外光谱图分析 | 第42-43页 |
3.4.3 气相色谱图分析 | 第43-44页 |
3.5 马尾藻多糖体外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 第44-45页 |
3.6 马尾藻多糖体内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 第45-62页 |
3.6.1 小鼠多糖灌胃剂量的确定 | 第45页 |
3.6.2 基本生理指标的变化 | 第45-47页 |
3.6.3 HE染色法观察小鼠各免疫器官组织形态 | 第47-49页 |
3.6.4 小鼠血细胞参数的变化 | 第49-51页 |
3.6.5 小鼠各部位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分析 | 第51-56页 |
3.6.6 小鼠肿瘤细胞周期分析 | 第56-57页 |
3.6.7 马尾藻多糖对H_(22)荷瘤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转化作用的影响 | 第57-58页 |
3.6.8 马尾藻多糖对H_(22)荷瘤小鼠脾NK细胞杀伤能力的影响 | 第58页 |
3.6.9 马尾藻多糖对H_(22)荷瘤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作用的影响 | 第58-59页 |
3.6.10 马尾藻多糖对H_(22)荷瘤小鼠血清中IL-2、IFN-γ、TNF-α的影响 | 第59-62页 |
4 结论 | 第62-63页 |
5 展望 | 第63-64页 |
6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7 论文发表情况 | 第70-71页 |
8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