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引言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 本文创新及结构安排 | 第15-18页 |
2 MIMO信道 | 第18-35页 |
2.1 无线信道的数学模型 | 第18-23页 |
2.1.1 大尺度衰落模型 | 第18-19页 |
2.1.2 小尺度衰落模型 | 第19-23页 |
2.2 MIMO无线信道 | 第23-27页 |
2.3 典型的MIMO信道模型 | 第27-34页 |
2.3.1 IST METRA随机信道模型 | 第27-28页 |
2.3.2 COST 259双向信道模型 | 第28页 |
2.3.3 Saleh-Valenzuela(S-V)信道模型 | 第28-30页 |
2.3.4 3GPP-SCM多输入多输出信道模型 | 第30-32页 |
2.3.5 WINNERⅡ信道模型 | 第32-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3 COST 2100 MIMO信道模型 | 第35-49页 |
3.1 COST 2100信道模型的一般结构 | 第35-37页 |
3.2 COST 2100信道模型中的重要概念 | 第37-42页 |
3.3 COST 2100信道模型中簇追踪算法 | 第42-45页 |
3.4 COST 2100 MIMO无线信道模型的信道容量 | 第45-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4 COST 2100无线信道模型的应用 | 第49-58页 |
4.1 基于460MHz下的COST 2100信道模型 | 第49-54页 |
4.2 高速铁路场景下的COST 2100无线信道模型 | 第54-5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5 结论 | 第58-61页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58-59页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4-66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