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热力工程、热机论文--热力工程理论论文--传热学论文

曲线型肋柱群通道空气侧流动与传热特性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20页
    1.1 引言第8-10页
    1.2 强化换热技术第10-11页
    1.3 数值模拟技术概述第11-14页
        1.3.1 CFD计算格式第12-13页
        1.3.2 数值模拟计算程序第13-14页
        1.3.3 网格划分技术第14页
    1.4 肋柱群空气侧强化换热研究现状第14-18页
        1.4.1 肋柱群空气侧强化换热的国外研究现状第15-16页
        1.4.2 肋柱群空气侧强化换热的国内研究现状第16-17页
        1.4.3 课题研究的应用理论及领域第17-18页
    1.5 本文研究内容第18-20页
第二章 肋柱群空气侧流动与传热特性数值模拟第20-29页
    2.1 物理模型第20页
    2.2 数值模型第20-28页
        2.2.1 计算区域第21页
        2.2.2 网格划分的判定第21-24页
        2.2.3 湍流模型的选取第24-25页
        2.2.4 控制方程第25-26页
        2.2.5 FLUENT数值计算设定第26-28页
            2.2.5.1 物性参数设定第27页
            2.3.5.2 FLUENT计算参数设置第27页
            2.2.5.3 FLUENT数值模拟的验证第27-28页
    2.3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三章 肋柱群空气侧流动与传热特性模拟结果分析第29-39页
    3.1 流动与换热特性的计算公式第29-30页
    3.2 肋柱空气侧流动云图对比分析第30-33页
        3.2.1 肋柱空气侧的速度云图对比分析第30-31页
        3.2.2 肋柱空气侧的温度云图对比分析第31-32页
        3.2.3 肋柱空气侧的压力云图对比分析第32-33页
    3.3 计算结果与分析第33-36页
        3.3.1 总换热量的对比分析第33-34页
        3.3.2 压降的对比分析第34-35页
        3.3.3 摩擦系数的对比分析第35-36页
    3.4 强化换热综合评价方法第36-37页
    3.5 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四章 肋柱群空气侧流动传热的机理分析第39-48页
    4.1 单相流质对流换热机理第39-40页
    4.2 场协同原理第40-42页
    4.3 肋柱的强化换热场协同分析第42-44页
    4.4 强化换热机理综合分析第44-46页
    4.5 本章小结第46-48页
第五章 锥形肋柱群空气侧流动换热关联式第48-54页
    5.1 外掠管束的准则关联式第48-49页
    5.2 锥形肋柱的流动换热准则关联式第49-51页
    5.3 锥形肋柱的流动换热准则关联式的验证与误差分析第51-53页
    5.4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54-57页
    6.1 本文主要结论第54-55页
    6.2 本文的创新点第55-56页
    6.3 本文的研究展望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1页
致谢第61-6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二氧化碳增强型地热系统动态特性研究
下一篇:射流冷却对动力锂电池组热环境控制的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