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1 绪论 | 第10-2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6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5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5-16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6-21页 |
1.2.1 国外PPP理论综述 | 第16-19页 |
1.2.2 国内PPP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3 论文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4 本文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23-24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4-33页 |
2.1 PPP的概念和分类 | 第24-29页 |
2.1.1 PPP的相关概念 | 第24-26页 |
2.1.2 PPP的产生背景及功能 | 第26页 |
2.1.3 PPP的应用模式分类 | 第26-29页 |
2.2 PPP风险管理理论基础 | 第29-33页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9-30页 |
2.2.2 风险管理理论 | 第30-31页 |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31-33页 |
3 PPP发展中的风险管理 | 第33-42页 |
3.1 PPP发展中的风险识别 | 第33-36页 |
3.1.1 关键风险因素识别 | 第33-35页 |
3.1.2 基于专家调查法的风险识别法 | 第35-36页 |
3.1.3 基于WBS-RBS的风险识别法 | 第36页 |
3.2 PPP发展中的风险分担 | 第36-42页 |
3.2.1 风险分担原则 | 第37-38页 |
3.2.2 风险分担框架 | 第38-40页 |
3.2.3 风险分担策略 | 第40-42页 |
4 中国PPP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42-55页 |
4.1 政策全生命周期风险 | 第42-46页 |
4.1.1 法律与政策落地环境落后 | 第42-44页 |
4.1.2 智库与信息技术资源匮乏 | 第44-46页 |
4.2 公私间信用风险 | 第46-48页 |
4.2.1 政府与私人部门契约精神薄弱 | 第46-47页 |
4.2.2 公众对履约问题监督力度不足 | 第47-48页 |
4.3 项目合同违约风险 | 第48-51页 |
4.3.1 项目合同成本高且缺乏弹性 | 第48-49页 |
4.3.2 合同治理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并存 | 第49-51页 |
4.4 投融资风险 | 第51-55页 |
4.4.1 项目回报率普遍降低 | 第52页 |
4.4.2 社会资本竞争优势不明显 | 第52-55页 |
5 PPP发展中风险管理的典型经验 | 第55-66页 |
5.1 大连中心城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风险管理分析 | 第55-61页 |
5.1.1 案例背景 | 第55页 |
5.1.2 关键风险因素识别与量化 | 第55-58页 |
5.1.3 基于现值指数法的风险分担分析 | 第58-60页 |
5.1.4 结论 | 第60-61页 |
5.2 天津双港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风险管理分析 | 第61-66页 |
5.2.1 案例背景 | 第61-62页 |
5.2.2 利益相关者成本与收益分析 | 第62-63页 |
5.2.3 项目关键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 第63-65页 |
5.2.4 结论 | 第65-66页 |
6 促进PPP发展的风险管理建议 | 第66-78页 |
6.1 减少政策风险 | 第66-69页 |
6.1.1 健全法律法规,提高政策全生命周期质量 | 第66-68页 |
6.1.2 加强智库与人才培养,重视信息与技术资源整合 | 第68-69页 |
6.2 控制信用风险 | 第69-72页 |
6.2.1 强化公私双方契约精神,消减公私组织文化冲突 | 第69-71页 |
6.2.2 提升公私监管力度,鼓励公众参与监督 | 第71-72页 |
6.3 降低违约风险 | 第72-75页 |
6.3.1 细化准入到退出机制,规范风险管理合同 | 第72-74页 |
6.3.2 革新正向激励方式,加大违约惩处力度 | 第74-75页 |
6.4 预防投融资风险 | 第75-78页 |
6.4.1 统筹运用财政资金,完善财税支持政策 | 第75页 |
6.4.2 支持金融服务创新,拓宽项目投融资渠道 | 第75-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3页 |
后记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