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缩略语说明表 | 第11-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1.1 霍乱的流行情况 | 第12页 |
1.2 霍乱弧菌生物学性状及分类 | 第12-13页 |
1.3 毒力因子和致病性 | 第13-14页 |
1.3.1 CT | 第13-14页 |
1.3.2 定居因子 | 第14页 |
1.3.3 其他毒素 | 第14页 |
1.4 霍乱弧菌和生物膜 | 第14-16页 |
1.4.1 鞭毛参与生物膜的早期形成 | 第15页 |
1.4.2 菌毛促进细菌与表面,细菌与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15-16页 |
1.4.3 多糖是弧菌生物膜最主要的成分 | 第16页 |
1.5 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 | 第16-18页 |
1.5.1 胞外多糖的结构 | 第16-17页 |
1.5.2 霍乱弧菌中胞外多糖 | 第17-18页 |
1.6 霍乱弧菌中胞外多糖(VPS)的调控机制 | 第18-21页 |
1.6.1 vps和vps相似的基因位点 | 第18-19页 |
1.6.2 EPS形成基因的转录调控 | 第19页 |
1.6.3 双组分调节因子 | 第19-20页 |
1.6.4 群体感应操纵子 | 第20-21页 |
1.7 胞外多糖的功能 | 第21-22页 |
1.8 胞外多糖的相互作用 | 第22-24页 |
第一章 影响霍乱弧菌在粘液层中游动的基因筛选及鉴定 | 第24-46页 |
第一节 影响霍乱弧菌在粘液层中游动的基因筛选及鉴定 | 第24-3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8页 |
1.1 菌株与质粒 | 第24页 |
1.2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 第24-25页 |
1.3 实验试剂 | 第25页 |
1.4 仪器设备 | 第25页 |
1.5 实验方法 | 第25-28页 |
2 结果和分析 | 第28-31页 |
2.1 霍乱弧菌在粘液层中游动速度加快的候选菌株筛选 | 第28-29页 |
2.2 突变株转座子插入序列的鉴定 | 第29-31页 |
3. 小结和讨论 | 第31-32页 |
第二节 VPS突变株的构建和鉴定 | 第32-4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2-41页 |
1.1 菌株与质粒 | 第32-33页 |
1.2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 第33页 |
1.3 实验试剂 | 第33页 |
1.4 仪器设备 | 第33-34页 |
1.5 实验的基本方法 | 第34-41页 |
2. 结果分析 | 第41-44页 |
2.1 vc0917 (vpsA)缺失突变菌株的构建 | 第41-42页 |
2.2 Ptac-vpsR超表达融合突变株的构建 | 第42-43页 |
2.3 △vpsA缺失突变株以及WT::Ptac-vpsR的鉴定 | 第43-44页 |
3.小结与讨论 | 第44-46页 |
第二章 VPS突变株的功能表型研究 | 第46-56页 |
第一节 VPS表达突变株的游动性比较 | 第46-4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6-47页 |
1.1 菌株与质粒 | 第46页 |
1.2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 第46页 |
1.3 实验仪器 | 第46页 |
1.4 实验方法 | 第46-4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7-48页 |
2.1 半固体平板上游动性分析 | 第47-48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48-49页 |
第二节 VPS表达突变株的显微观察 | 第49-5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0页 |
1.1 菌株与质粒 | 第49页 |
1.2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 第49页 |
1.3 实验仪器 | 第49页 |
1.4 实验方法 | 第49-5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0-52页 |
2.1 细菌游动速度的显微测量比较 | 第50-52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52-53页 |
第三节 利用小鼠模型分析VPS在体内的影响 | 第53-5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4页 |
1.1 菌株与质粒 | 第53页 |
1.2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 第53页 |
1.3 实验仪器 | 第53页 |
1.4 实验方法 | 第53-5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4-55页 |
2.1 体内环境下两种菌株在小鼠肠道内竞争性定殖时运动情况的分析 | 第54-55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55-56页 |
第三章 胞外多糖影响霍乱弧菌在粘液素中游动的机制初步探索 | 第56-78页 |
第一节 霍乱弧菌VPS合成调控相关基因表达量情况的研究 | 第56-6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6-59页 |
1.1 菌株与质粒 | 第56页 |
1.2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 第56-57页 |
1.3 实验用酶及试剂 | 第57页 |
1.4 仪器设备 | 第57页 |
1.5 实验所用方法 | 第57-59页 |
2. 结果分析 | 第59页 |
2.1 vpsA,vpsR,vpsT在有无粘液素的情况下表达水平的差异 | 第59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59-60页 |
第二节 不同环境下的细菌的生长曲线和趋化性的研究 | 第60-6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0-61页 |
1.1 菌株与质粒 | 第60页 |
1.2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 第60页 |
1.3 实验仪器 | 第60页 |
1.4 实验方法 | 第60-6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1-62页 |
2.1 不同条件生长曲线的分析 | 第61页 |
2.2 趋化作用 | 第61-62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62-64页 |
第三节 不同表面活性剂对霍乱弧菌游动性的影响 | 第64-6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4-65页 |
1.1 菌株与质粒 | 第64页 |
1.2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 第64页 |
1.3 实验仪器 | 第64页 |
1.4 实验方法 | 第64-6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5-66页 |
2.1 不同表面活性剂下的游动性差异 | 第65-66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66-67页 |
第四节 不同氨基酸对霍乱弧菌在粘液素中游动性差异的研究 | 第67-7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7-68页 |
1.1 菌株与质粒 | 第67页 |
1.2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 第67页 |
1.3 实验仪器 | 第67页 |
1.4 实验方法 | 第67-6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8-70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70-71页 |
第五节 不同基因缺失突变株在粘液素中游动性的差异的研究 | 第71-7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1-73页 |
1.1 菌株与质粒 | 第71-72页 |
1.2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 第72页 |
1.3 实验仪器 | 第72页 |
1.4 实验方法 | 第72-73页 |
2. 结果分析 | 第73-76页 |
2.1 胞外酶相关基因缺失菌株在粘液素中的游动性差异分析 | 第73-74页 |
2.2 毒力表达相关基因在粘液素中的游动性差异分析 | 第74页 |
2.3 趋化性相关基因缺失菌株在粘液素中的游动性差异分析 | 第74-75页 |
2.4 游动性相关基因缺失菌株在粘液素中的游动性差异分析 | 第75页 |
2.5 群体感应基因在粘液素中的游动性差异分析 | 第75-76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76-78页 |
全文总结 | 第78-80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附录 | 第86-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