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 第10-13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5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我国现行立法对民间借贷合同效力的规定及裁判现状 | 第15-21页 |
2.1 现行立法对民间借贷合同效力的规定 | 第15-17页 |
2.2 民间借贷典型案例分析 | 第17-21页 |
2.2.1 案情简介 | 第17页 |
2.2.2 法院判决 | 第17-18页 |
2.2.3 对本案的评析 | 第18-21页 |
第三章 我国民间借贷合同效力法律问题分析 | 第21-30页 |
3.1 当前民间借贷合同法律效力立法检讨 | 第21-27页 |
3.1.1 借贷合同无效与有效间的漏洞 | 第21-22页 |
3.1.2 “借贷中间人”问题的凸显 | 第22-23页 |
3.1.3 借贷利息的立法标准难题 | 第23-25页 |
3.1.4 分期履行情形下诉讼时效的分歧 | 第25-26页 |
3.1.5 民间借贷无现实可行的监管机制 | 第26-27页 |
3.2 民间借贷合同法律效力认定的司法实务问题 | 第27-30页 |
3.2.1 民间借贷合同目的虚假的问题 | 第27-28页 |
3.2.2 合同资金实际用途与合同约定目的不符问题 | 第28-30页 |
第四章 民间借贷合同法律效力认定与风险防范对策 | 第30-39页 |
4.1 民间借贷合同法律效力的认定与完善 | 第30-36页 |
4.1.1 合法民间借贷的范围及不同主体参与下的合同效力 | 第30-31页 |
4.1.2 借贷利息的认定 | 第31-32页 |
4.1.3 分期履行情形下的诉讼时效认定 | 第32-33页 |
4.1.4 借贷凭据的认定 | 第33-34页 |
4.1.5 不合法的民间借贷合同的效力认定 | 第34-36页 |
4.2 民间借贷合同效力认定后的风险防范 | 第36-39页 |
4.2.1 赋予民间借贷合法地位 | 第36页 |
4.2.2 进行合同公证 | 第36-37页 |
4.2.3 规范和完善担保机制 | 第37页 |
4.2.4 明确诉讼时效 | 第37-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