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0-13页 |
1.2.1 关于凤凰卫视的研究 | 第10-12页 |
1.2.2 关于电视新闻评论员的研究 | 第12-13页 |
1.3 研究目标、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4页 |
1.5 预期的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 第14-15页 |
1.6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机制发展历程 | 第17-29页 |
2.1 萌芽期(1997—1998):“香港回归直播”——向资讯台转型 | 第18-21页 |
2.2 发展期(1999—2002):“时事开讲”——时事评论员登场 | 第21-24页 |
2.3 成熟期:(2003—今):“时事辩论会”——评论风格多样化 | 第24-29页 |
第三章 各具风格的知名评论员 | 第29-43页 |
3.1 曹景行:电视时事评论第一人 | 第29-34页 |
3.1.1 文人情怀:新闻的责任 | 第30-31页 |
3.1.2 厚积薄发:评论的广博 | 第31-33页 |
3.1.3 娓娓道来:探讨的语气 | 第33-34页 |
3.2 阮次山:有争议的爱国者 | 第34-40页 |
3.2.1 鲜明的立场 | 第34-37页 |
3.2.1.1 舆论监督上的立场 | 第34-36页 |
3.2.1.2 评论内容上的立场 | 第36-37页 |
3.2.2 批判的思维 | 第37-39页 |
3.2.3 个性化的形象 | 第39-40页 |
3.3 李炜:“江湖”评论员 | 第40-41页 |
3.4 陈文茜:犀利女王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和而不同:“时事评论员群”风格特色 | 第43-51页 |
4.1 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群”概述 | 第43页 |
4.2 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群”风格解读 | 第43-51页 |
4.2.1 术业专攻:专业而深入的评论 | 第43-46页 |
4.2.2 胸怀四海:全球化的评论视角 | 第46-48页 |
4.2.3 谈笑风生:平和而随性的语言风格 | 第48-49页 |
4.2.4 表里如一:高度统一的副语言传播 | 第49-51页 |
第五章 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形成的原因 | 第51-57页 |
5.1 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形成的客观原因 | 第51-54页 |
5.1.1 融合趋势加速的国际环境 | 第51-52页 |
5.1.2 凤凰卫视独特的地缘优势 | 第52页 |
5.1.3 “三名战略”的保驾护航 | 第52-54页 |
5.2 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形成的主观原因 | 第54-57页 |
5.2.1 良好的教育经历 | 第54页 |
5.2.2 丰富的人生阅历 | 第54-55页 |
5.2.3 充足的媒体经验 | 第55-57页 |
第六章 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群”的启示及存在的不足 | 第57-63页 |
6.1 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群”的启示 | 第57-59页 |
6.1.1 加强知识储备,打造学者型评论员 | 第57页 |
6.1.2 锤炼人格品行,形成自身独特魅力 | 第57-58页 |
6.1.3 转变评论角度,挖掘多样评论方向 | 第58-59页 |
6.2 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群”存在不足 | 第59-63页 |
6.2.1 选题多样性的缺失 | 第59-60页 |
6.2.2 年轻后备评论员的欠缺 | 第60-63页 |
结语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