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21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一、有关农业价值链融资方面的研究 | 第12-16页 |
二、有关融资模式演进方面的研究 | 第16页 |
三、文献评述 | 第16-17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7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19-21页 |
一、可能的创新点 | 第19-20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农业价值链融资与演化博弈相关理论 | 第21-30页 |
第一节 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相关理论 | 第21-25页 |
一、农业价值链融资理论 | 第21页 |
二、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 | 第21-25页 |
第二节 演化博弈理论介绍 | 第25-27页 |
一、演化博弈理论 | 第25-26页 |
二、演化稳定策略 | 第26-27页 |
三、复制者动态 | 第27页 |
第三节 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演进的理论基础 | 第27-30页 |
一、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演进是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 | 第27-28页 |
二、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演进的演化机制 | 第28页 |
三、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演进的规律性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农业价值链外部融资模式的演化博弈分析 | 第30-51页 |
第一节“农户+银行”融资模式分析 | 第30-31页 |
一、基本假设与博弈模型 | 第30-31页 |
二、模型结果分析 | 第31页 |
第二节“农户+龙头企业+银行”融资模式的演化博弈分析 | 第31-34页 |
一、基本假设与模型建立 | 第32-33页 |
二、演化稳定策略分析 | 第33-34页 |
三、模型结果稳定性分析 | 第34页 |
第三节“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银行”融资模式的演化博弈分析 | 第34-41页 |
一、前提假设与模型建立 | 第35页 |
二、演化稳定策略分析 | 第35-37页 |
三、银行与农户博弈模型II系统稳定性分析 | 第37-39页 |
四、“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银行”融资模式模型结果分析 | 第39-41页 |
第四节“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业保险+银行”融资模式演化博弈分析 | 第41-51页 |
一、“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业保险+银行”融资模式介绍 | 第41-42页 |
二、基本假设与模型建立 | 第42-43页 |
三、模型演化稳定策略分析 | 第43-44页 |
四、银行与农户博弈模型III系统稳定性分析 | 第44-48页 |
五、“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银行+农业保险”融资模式模型结果分析 | 第48-51页 |
第四章 四川资阳市生猪价值链“六方合作+保险”模式 | 第51-57页 |
第一节 产生背景 | 第51-52页 |
第二节 基本模式 | 第52-53页 |
第三节“六方合作+保险”模式的主要特点 | 第53-55页 |
一、以协会为平台,有效促进产业发展 | 第53-54页 |
二、政府推动,引导“六方合作+保险”模式发展 | 第54页 |
三、以产业为核心,促进各主体良性发展 | 第54页 |
四、以防范风险为基础,保障产业健康运行 | 第54-55页 |
第四节“六方合作+保险”模式的创新 | 第55-57页 |
一、产业链组织关系创新,保障农户收益 | 第55页 |
二、生产方式创新,发展循环经济 | 第55页 |
三、财政支农方式创新,改进金融支农渠道 | 第55-56页 |
四、引入风险防范机制创新,保障信贷资金的安全 | 第56-57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7-62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57-59页 |
一、现阶段存在的主要融资模式的不可持续性 | 第57-58页 |
二、强调引入农业保险的必要性 | 第58页 |
三、“六方合作+保险”融资模式的可复制性 | 第58-59页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59-62页 |
一、政府应发挥带头模范作用,引导和支持农业保险的发展 | 第59-60页 |
二、龙头企业要合理分配资源,为链内交易对象提供融资担保 | 第60页 |
三、专业合作社要有效实施监管惩罚措施,督促农户及时还款 | 第60页 |
四、个体农户应主动偿还债务,提升自身信用 | 第60-61页 |
五、银行积极参与改革,转变融资方式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