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带裙房层的高层建筑结构形式 | 第14-15页 |
1.3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1.3.1 选题背景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9-21页 |
第2章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方法 | 第21-35页 |
2.1 底部剪力法 | 第21-22页 |
2.2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 第22-27页 |
2.2.1 振型分解法求解地震反应 | 第23-24页 |
2.2.2 振型分解法求水平地震作用 | 第24-26页 |
2.2.3 振型组合 | 第26-27页 |
2.3 时程分析方法 | 第27-35页 |
2.3.1 输入地震波的选择 | 第28页 |
2.3.2 动力平衡方程的建立 | 第28-29页 |
2.3.3 动力平衡方程的求解 | 第29-31页 |
2.3.4 弹性地震反应时程分析 | 第31-33页 |
2.3.5 弹塑性地震反应时程分析 | 第33-35页 |
第3章 裙房层数及塔楼偏置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分析 | 第35-57页 |
3.1 裙房层数不同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 第35-45页 |
3.1.1 裙房层数不同模型建立方案 | 第35-37页 |
3.1.2 模型KM1-KM5周期对比 | 第37-39页 |
3.1.3 模型KM1-KM5各阶振动形态对比 | 第39-41页 |
3.1.4 模型KM1-KM5层位移、层位移角对比 | 第41-44页 |
3.1.5 模型KM1-KM5楼层最大剪力对比 | 第44-45页 |
3.2 塔楼不同偏置度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 第45-51页 |
3.2.1 不同偏置度大底盘框架结构模型的建立 | 第45页 |
3.2.2 模型LM1-LM3扭转位移比对比 | 第45-47页 |
3.2.3 模型LM1-LM3层位移、层间位移角对比 | 第47-49页 |
3.2.4 模型LM1-LM3层间剪力对比 | 第49-51页 |
3.3 模型LM2弹性时程分析 | 第51-55页 |
3.3.1 地震波选择 | 第51-52页 |
3.3.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2-5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4章 裙房层数及塔楼偏置对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的分析 | 第57-81页 |
4.1 裙房层数不同对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 第57-68页 |
4.1.1 裙房层数不同模型的建立 | 第57-59页 |
4.1.2 模型JM1-JM5周期对比 | 第59-61页 |
4.1.3 模型JM1-JM5最大位移和最大层间位移对比 | 第61-64页 |
4.1.4 模型JM1-JM5地震反应力对比 | 第64-65页 |
4.1.5 模型JM1-JM5楼层剪力对比 | 第65-68页 |
4.2 塔楼不同偏置率对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 第68-74页 |
4.2.1 塔楼不同偏置率模型的建立 | 第68-69页 |
4.2.2 模型PM1-PM3周期和扭转位移比的对比 | 第69-71页 |
4.2.3 模型PM1-PM3层间位移对比 | 第71-72页 |
4.2.4 模型PM1-PM3层剪力对比 | 第72-74页 |
4.3 模型PM3弹性时程分析 | 第74-79页 |
4.3.1 地震波选择 | 第74-75页 |
4.3.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75-7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5章 大底盘单塔结构的弹塑性分析 | 第81-101页 |
5.1 弹塑性静力分析 | 第81-89页 |
5.1.1 X向弹塑性静力分析 | 第81-86页 |
5.1.2 Y向弹塑性静力分析 | 第86-89页 |
5.2 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 | 第89-100页 |
5.2.1 X向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 | 第90-95页 |
5.2.2 Y向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 | 第95-10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1-105页 |
6.1 结论 | 第101-103页 |
6.2 展望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109-111页 |
致谢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