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输配电工程、电力网及电力系统论文--线路及杆塔论文

输电线覆冰脱冰的有限元模拟方法和动力效应研究

致谢第1-5页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8页
目次第8-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1页
   ·引言第11-12页
   ·输电塔线体系的基本概况第12-17页
     ·输电线路的组成第13-15页
     ·输电杆塔的分类第15-17页
   ·输电线路覆冰研究概况第17-20页
     ·现场实测第17-18页
     ·模型试验第18页
     ·数值模拟第18-19页
     ·导线脱冰跳高公式第19-20页
   ·本文研究思路第20-21页
第二章 输电塔线体系的有限元建模方法第21-31页
   ·输电线的构形研究第21-26页
     ·悬链曲线理论第22-24页
     ·抛物线理论第24页
     ·悬索动力特性的解析解第24-26页
   ·输电塔线体系有限元模型第26-28页
     ·输电塔建模第26-27页
     ·输电线建模第27页
     ·绝缘子建模第27-28页
   ·本文输电线模型的有限元验证第28-29页
     ·抛物线公式建模与悬链线公式建模的等价性第28页
     ·输电线自振频率的验证第28-29页
   ·本章小结第29-31页
第三章 输电线覆冰、脱冰的有限元模拟方法比较第31-47页
   ·输电线的覆冰类型第31页
   ·冰的力学参数第31-32页
     ·相关试验研究第31-32页
     ·以往学者在数值模拟中的取值第32页
   ·输电线覆冰的有限元模拟第32-43页
     ·输电线覆冰的计算假设第33页
     ·输电线覆冰截面和厚度的换算方法第33页
     ·典型跨输电线的计算参数第33-34页
     ·附加冰单元法的适用性分析第34-41页
     ·改变密度法的适用性分析第41-42页
     ·附加力模拟法的适用性分析第42-43页
   ·输电线脱冰的有限元模拟第43-45页
     ·附加冰单元法第43-44页
     ·改变密度法第44页
     ·附加力模拟法第44-45页
   ·本章小结第45-47页
第四章 输电塔线体系与覆冰、脱冰的建模参数分析第47-59页
   ·导(地)线单元数对脱冰计算的影响第47-50页
     ·单元数划分对地线的影响第47-49页
     ·单元数划分对导线的影响第49-50页
   ·导线档数对脱冰计算的影响第50-53页
     ·全跨覆冰全跨脱冰第50-51页
     ·全跨覆冰跨中脱冰第51-52页
     ·跨中覆冰跨中脱冰第52-53页
   ·输电塔对脱冰计算的影响第53-57页
     ·输电塔线体系的等效刚度第53-54页
     ·输电塔刚度对脱冰计算的影响第54-57页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五章 地线脱冰的跳跃高度和动力荷载研究第59-71页
   ·地线脱冰跳跃的理论研究第59-61页
   ·地线脱冰跳跃的数值模拟第61-66页
     ·地线脱冰计算的参数选取第61-64页
     ·地线脱冰跳跃高度第64-66页
   ·导(地)线不平衡张力第66-69页
     ·断线张力的概念第66-67页
     ·脱冰张力第67页
     ·脱冰跳高动态张力放大系数第67-69页
   ·地线脱冰的动力作用总结及建议第69页
   ·本章小结第69-71页
第六章 导线脱冰的跳跃高度和动力荷载研究第71-85页
   ·绝缘子长度对模型的影响第71-73页
   ·导线全跨覆冰全跨脱冰第73页
   ·导线全跨覆冰中间跨脱冰第73-77页
     ·跨中弧垂随冰厚的变化第74-75页
     ·弧垂随档距的变化第75页
     ·弧垂随着垂跨比的变化第75-76页
     ·考虑以上综合因素对导线跳高的影响第76-77页
   ·导线中间跨覆冰脱冰第77-81页
     ·弧垂随冰厚的变化第78页
     ·弧垂随跨长的变化第78-79页
     ·弧垂随垂跨比的变化第79页
     ·静态弧垂与脱冰最大跳跃高度的比值第79-81页
   ·脱冰动力放大系数第81-82页
     ·脱冰不平衡张力第81-82页
     ·动力放大系数第82页
   ·导线脱冰的动力作用总结和建议第82-83页
   ·本章小结第83-85页
第七章 分裂导线和单根导线的覆冰脱冰比较第85-93页
   ·研究背景第85-87页
     ·分裂导线的破坏事例第85-86页
     ·分裂导线与单根导线在动力效应方面的异同第86-87页
   ·间隔棒的分类第87-88页
   ·分裂导线建模第88-90页
     ·间隔棒模型第88-89页
     ·分裂导线覆冰模型第89-90页
   ·单根导线与分裂导线的比较第90-92页
     ·跨中位移比较第90-91页
     ·导线跨中应力和支座反力的比较第91-92页
   ·本章小结第92-93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93-97页
   ·本文工作的总结第93-94页
   ·进一步工作的展望第94-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1页
作者简介第101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光伏建筑一体化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开发
下一篇:全铝平行流蒸发器应用于家用空调器的设计与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