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1.2.1 国内研究现况 | 第14-15页 |
1.2.2 国外研究现况 | 第15-17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第17-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3.3 创新点 | 第18-20页 |
第2章 高校学生社团基本概况 | 第20-27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0-21页 |
2.1.1 高校学生社团 | 第20页 |
2.1.2 高校学生社团育人功能 | 第20-21页 |
2.2 高校学生社团的基本类型和特征 | 第21-24页 |
2.2.1 高校学生社团的类型 | 第21-22页 |
2.2.2 高校学生社团的特征 | 第22-24页 |
2.3 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历程 | 第24-27页 |
2.3.1 萌芽初创阶段 | 第24-25页 |
2.3.2 动荡发展阶段 | 第25页 |
2.3.3 停滞萎缩阶段 | 第25-26页 |
2.3.4 恢复繁荣阶段 | 第26-27页 |
第3章 高校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 | 第27-34页 |
3.1 高校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 | 第27-30页 |
3.1.1 高校学生社团的一般功能 | 第27-28页 |
3.1.2 高校学生社团的特殊功能 | 第28-30页 |
3.2 发挥高校学生社团育人功能的重要意义 | 第30-34页 |
3.2.1 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速大学生自身社会化进程 | 第30-31页 |
3.2.2 有助于完善大学生自身知识结构,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 第31页 |
3.2.3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人格品质,塑造良好的健康心理 | 第31-32页 |
3.2.4 有助于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 | 第32-34页 |
第4章 高校学生社团育人功能发挥的现状分析 | 第34-46页 |
4.1 调查问卷的设计及实施 | 第34-35页 |
4.1.1 研究对象 | 第34页 |
4.1.2 研究方法 | 第34页 |
4.1.3 调查实施情况 | 第34-35页 |
4.2 高校学生社团发挥育人功能现状调查 | 第35-38页 |
4.2.1 学生社团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张,学生各项能力得以提升 | 第36页 |
4.2.2 以社团联合会管理为主,基本实现了自我管理 | 第36页 |
4.2.3 学生对社团活动的育人功能表示认同 | 第36-38页 |
4.2.4 育人预期动机与实际效果基本一致 | 第38页 |
4.3 影响高校学生社团育人功能发挥的因素 | 第38-42页 |
4.3.1 学校层面因素 | 第39页 |
4.3.2 社团自身因素 | 第39-41页 |
4.3.3 成员个体因素 | 第41-42页 |
4.4 影响高校学生社团育人功能发挥的原因分析 | 第42-46页 |
4.4.1 高校重视程度不够,社团育人功能定位不够明晰 | 第42-43页 |
4.4.2 社团管理制度滞后,内部组织机构和制度不够完善 | 第43-44页 |
4.4.3 社团资金支持匮乏,影响了社团正常运作与发展 | 第44页 |
4.4.4 社团发展条件受限,缺乏对社团成员指导和约束 | 第44-45页 |
4.4.5 社团成员认识不够,缺乏主体归属感和使命感 | 第45-46页 |
第5章 高校学生社团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 | 第46-57页 |
5.1 坚持科学理论指导,找准社团育人目标 | 第46-47页 |
5.1.1 用科学先进思想武装大学生社团 | 第46页 |
5.1.2 利用党建组织来领导社团整体发展 | 第46-47页 |
5.1.3 敢于理论探究促进社团不断发展 | 第47页 |
5.2 搭建开放平台,深入拓展交流途径 | 第47-49页 |
5.2.1 拓宽创新校园文化活动领域 | 第47-48页 |
5.2.2 发挥互联网的信息平台优势 | 第48-49页 |
5.3 实行导师制培养,建立科学系统的技术保障 | 第49-52页 |
5.3.1 加强国家配套政策建设和宣传力度 | 第49-50页 |
5.3.2 建立双向选择的聘用、考核、约束、培训机制 | 第50-51页 |
5.3.3 创新资源条件,整合开发实现资源 | 第51-52页 |
5.4 建立健全保障制度,促使社团管理规范有序发展 | 第52-53页 |
5.4.1 优化管理制度,提高学生社团的组织纪律性 | 第52页 |
5.4.2 重视干部培训,持续提升团队综合素质 | 第52-53页 |
5.4.3 健全奖惩机制,增强团队凝聚力 | 第53页 |
5.5 实施学分措施,将实践活动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 | 第53-55页 |
5.5.1 建立学分制学生社团管理组织体系 | 第53-54页 |
5.5.2 设计社团学分制的申请、评定与考核环节 | 第54-55页 |
5.6 创新专业对口模式,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 第55-57页 |
5.6.1 校内专业指导对口,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 第55页 |
5.6.2 校外专业实践对口,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 第55-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附件 1:高校学生社团育人功能现状调查问卷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