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文化产业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1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7-21页 |
1.2.1 国外文化产业研究简述 | 第17-18页 |
1.2.2 国内文化产业研究综述 | 第18-20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20-21页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4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22-23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22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22-23页 |
1.5 小结 | 第23-25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5-31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5-26页 |
2.1.1 文化产业的基本概念 | 第25页 |
2.1.2 文化产业分类 | 第25-26页 |
2.1.3 文化产业的特点 | 第26页 |
2.2 产业效率相关理论 | 第26-27页 |
2.2.1 古典经济学蕴含产业效率思想 | 第26-27页 |
2.2.2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与产业效率 | 第27页 |
2.2.3 现代经济理论的产业效率简述 | 第27页 |
2.3 产业效率的测度方法 | 第27-29页 |
2.3.1 随机前沿分析 | 第28页 |
2.3.2 数据包络分析 | 第28-29页 |
2.4 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山西文化产业效率的测度 | 第31-43页 |
3.1 山西文化产业现状分析 | 第31-34页 |
3.1.1 山西文化产业总体规模 | 第31-32页 |
3.1.2 山西文化产业区域结构 | 第32-34页 |
3.1.3 山西文化消费 | 第34页 |
3.2 山西文化产业效率评价模型的设定及指标选取 | 第34-38页 |
3.2.1 模型设定 | 第34-36页 |
3.2.2 指标选取原则 | 第36-37页 |
3.2.3 指标选取和说明 | 第37-38页 |
3.3 山西文化产业效率分析 | 第38-41页 |
3.3.1 综合技术效率分析 | 第39页 |
3.3.2 纯技术效率分析 | 第39-40页 |
3.3.3 规模效率分析 | 第40-41页 |
3.4 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山西文化产业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第43-51页 |
4.1 影响因素分析 | 第43-45页 |
4.1.1 经济发展因素 | 第43页 |
4.1.2 专业化水平 | 第43-44页 |
4.1.3 受教育程度 | 第44页 |
4.1.4 文化市场需求 | 第44页 |
4.1.5 财政支持政策 | 第44-45页 |
4.2 模型的构建和指标选取 | 第45-47页 |
4.2.1 Tobit模型介绍 | 第45页 |
4.2.2 模型建立 | 第45-46页 |
4.2.3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46-47页 |
4.3 回归结果分析 | 第47-49页 |
4.4 小结 | 第49-51页 |
第五章 政策建议 | 第51-55页 |
5.1 培养文化产业人才,提高专业化水平 | 第51-52页 |
5.1.1 提供专业培训,加强专业素质 | 第51页 |
5.1.2 创新培训机制,培养高端人才 | 第51-52页 |
5.1.3 营造文化环境,拓宽培训渠道 | 第52页 |
5.2 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推动文化体制改革 | 第52-53页 |
5.2.1 调整政府政策,加大产业扶持力度 | 第52页 |
5.2.2 发挥政府引导,鼓励文化企业融资 | 第52页 |
5.2.3 建立监督机制 实现文化资本监管 | 第52-53页 |
5.3 挖掘市场潜力,拓展文化需求 | 第53页 |
5.3.1 实施差异化战略,满足文化需求 | 第53页 |
5.3.2 依托网络化设备,拓宽文化市场 | 第53页 |
5.3.3 促进产业化整合,创新文化领域 | 第53页 |
5.4 小结 | 第53-5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5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 第63-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