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地铁R1线演马庄西站明挖深基坑施工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1.2 基坑工程背景和特点 | 第14-15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创新点 | 第18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工程区域规划及现状条件 | 第19-24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19-20页 |
2.2 地形地貌、水文、地址概况 | 第20-21页 |
2.2.1 地形地貌 | 第20页 |
2.2.2 地质特征 | 第20-21页 |
2.2.3 水文概况 | 第21页 |
2.3 工程所在地现状 | 第21-24页 |
2.3.1 地面建筑 | 第21-23页 |
2.3.2 地面交通现状 | 第23页 |
2.3.3 地下构筑物及管线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典型案例分析及深基坑深基坑设计概况 | 第24-32页 |
3.1 国内典型明挖车站深基坑案例 | 第24-28页 |
3.2 深基坑设计概况 | 第28-32页 |
3.2.1 基坑围护桩设计概况 | 第28-29页 |
3.2.2 内支撑支护设计概况 | 第29-30页 |
3.2.3 桩锚支护设计概况 | 第30-32页 |
第四章 深基坑稳定性平面分析 | 第32-43页 |
4.1 围护结构稳定性理论分析 | 第32-38页 |
4.1.1 沉降计算 | 第33-35页 |
4.1.2 整体稳定性理论计算 | 第35-37页 |
4.1.3 抗隆起理论计算 | 第37-38页 |
4.1.4 抗倾覆理论计算 | 第38页 |
4.2 深基坑平面计算 | 第38-43页 |
4.2.1 地表沉降计算 | 第38-39页 |
4.2.2 整体稳定性计算 | 第39-40页 |
4.2.3 抗隆起计算 | 第40-42页 |
4.2.4 抗倾覆稳定性计算 | 第42页 |
4.2.5 计算小结 | 第42-43页 |
第五章 深基坑施工方案 | 第43-76页 |
5.1 基坑围护桩施工 | 第43-50页 |
5.1.1 钻孔灌注桩施工 | 第43-46页 |
5.1.2 高压旋喷桩施工 | 第46-47页 |
5.1.3 预制复合桩施工 | 第47-48页 |
5.1.4 预制复合桩在绿色施工方面取得进步 | 第48-50页 |
5.2 基坑降水与回灌 | 第50-58页 |
5.2.1 降水井构造 | 第50页 |
5.2.2 基坑降水方案 | 第50-51页 |
5.2.3 地表沉降控制 | 第51-52页 |
5.2.4 回灌系统方案 | 第52-54页 |
5.2.5 回灌井系统运行管理 | 第54-56页 |
5.2.6 封井(孔)处理方案 | 第56-58页 |
5.3 基坑开挖 | 第58-63页 |
5.3.1 基坑开挖准备工作 | 第58-59页 |
5.3.2 基坑土方开挖方法 | 第59-62页 |
5.3.3 基坑开挖出土线路 | 第62-63页 |
5.4 冠梁施工 | 第63-64页 |
5.4.1 冠梁施工工艺流程 | 第63页 |
5.4.2 冠梁施工方法 | 第63-64页 |
5.5 混凝土支撑施工 | 第64-66页 |
5.5.1 施工工艺流程 | 第64-65页 |
5.5.2 混凝土支撑施工方法 | 第65-66页 |
5.6 桩间挂网及喷射混凝土施工 | 第66-68页 |
5.6.1 钢筋网施工 | 第66页 |
5.6.2 喷射混凝土作业 | 第66-67页 |
5.6.3 网喷混凝土施工要点 | 第67-68页 |
5.7 钢支撑、钢围檩架设施工 | 第68-71页 |
5.7.1 施工方案 | 第68-69页 |
5.7.2 施工方法 | 第69-70页 |
5.7.3 钢支撑架设技术措施 | 第70-71页 |
5.8 预应力锚索施工 | 第71-74页 |
5.8.1 锚索施工工序 | 第71页 |
5.8.2 预应力锚索施工方法 | 第71-74页 |
5.9 基坑监测 | 第74-76页 |
5.9.1 监测项目及频率 | 第74页 |
5.9.2 监测数据的整理 | 第74-75页 |
5.9.3 控制基准和预警值 | 第75-7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