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对比及对策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3-16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实践意义 | 第14页 |
·理论意义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比较分析法 | 第14页 |
·文献法 | 第14-15页 |
·历史研究法 | 第15页 |
·研究结果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6-22页 |
·农村养老保险的基本理论 | 第16-18页 |
·有关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的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有关养老保险的概念界定 | 第17页 |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性质 | 第17-18页 |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理论渊源 | 第18-22页 |
·马克思主义相关经典理论 | 第18-19页 |
·中国古代养老保障思想 | 第19-20页 |
·凯恩斯社会有效需求理论 | 第20页 |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20-21页 |
·社会养老保险消费理论 | 第21-22页 |
第三章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 第22-29页 |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 | 第22-25页 |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之产生探索阶段 | 第22页 |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之试点推广阶段 | 第22-23页 |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之全面推进阶段 | 第23页 |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之规范整顿阶段 | 第23-24页 |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之完善创新阶段 | 第24-25页 |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现状及取得的成就 | 第25-26页 |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现状 | 第25页 |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取得的成就 | 第25-26页 |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6-29页 |
·立法的缺失、滞后及不稳定性 | 第26-27页 |
·资金筹集、运营的不可持续性 | 第27页 |
·制度间衔接、转轨的调剂性不足 | 第27-29页 |
第四章 日本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 第29-35页 |
·日本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 | 第29-32页 |
·日本农村人口老龄化现状 | 第29页 |
·日本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体系结构 | 第29-32页 |
·日本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取得的成就 | 第32-33页 |
·覆盖面广,保险制度多元化 | 第32-33页 |
·立法明确,养老保险法律法规完备 | 第33页 |
·政府主导,个人负责与社会救助相结合 | 第33页 |
·日本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33-35页 |
·各年金给付水平差距扩大 | 第34页 |
·老龄化速度加快,养老财政负担过重 | 第34-35页 |
第五章 中日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比较 | 第35-38页 |
·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 | 第35页 |
·农村养老保险的筹资机制 | 第35-36页 |
·农村养老保险的待遇给付 | 第36-37页 |
·农村养老保险的保值增值 | 第37-38页 |
第六章 完善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 | 第38-47页 |
·完善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应遵循的原则 | 第38-40页 |
·考虑城乡差别特殊性基础上逐步统一 | 第38页 |
·满足农民最低养老需求基础上逐渐提升 | 第38-39页 |
·预留城乡制度整合接口基础上促进统一 | 第39-40页 |
·完善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 | 第40-47页 |
·以统筹城乡为导向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 第40-41页 |
·以农村合作社为载体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 第41-42页 |
·明确农村养老金机制中政府责任 | 第42-43页 |
·完善新形势下各类农民群体的多种养老需要 | 第43-44页 |
·引入积累制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 第44-45页 |
·构建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 第45页 |
·加强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运营监管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52-53页 |
承诺书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