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 ·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 ·实践意义 | 第14-15页 |
| ·文献综述 | 第15-20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创业型大学——大学发展的新追求 | 第22-27页 |
| ·新理念:创业型大学 | 第22-23页 |
| ·新基础:创业型大学的理论基础 | 第23页 |
| ·“三螺旋”理论 | 第23页 |
| ·“学术资本主义”理论 | 第23页 |
| ·新适应:创业型大学顺应新时代的要求 | 第23-25页 |
| ·直面政府资助的减额 | 第24页 |
| ·回应经济社会的呼唤 | 第24页 |
| ·满足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多样化 | 第24页 |
| ·区域创新和国家创新的期待 | 第24-25页 |
| ·新支柱:创业型大学强有力的组织 | 第25-27页 |
| ·强有力的驾驭核心 | 第25页 |
| ·拓展的发展外围 | 第25页 |
| ·多元化的资助基地 | 第25-26页 |
| ·激活的学术心脏地带 | 第26页 |
| ·整合的创业文化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国外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向的动因、过程、现状 | 第27-35页 |
| ·国外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向的动因 | 第27-29页 |
| ·高等教育的自我觉醒和高等教育应用性的显现 | 第27-28页 |
| ·大学和社会的联系渐趋紧密 | 第28-29页 |
| ·国外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向的过程 | 第29-32页 |
| ·大学职能的转向——多职能的统合 | 第30-31页 |
| ·组织结构的转向——矩阵式结构的构建 | 第31-32页 |
| ·国外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向的现状 | 第32-35页 |
| ·国外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向的整体情况 | 第32页 |
| ·国外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向的案例分析——以斯坦福大学为例 | 第32-35页 |
| 第四章 国内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向的动因、过程、现状 | 第35-41页 |
| ·国内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向的动因 | 第35-37页 |
| ·转型期大环境下大学之间的激烈竞争 | 第35-36页 |
| ·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大学提出新的要求 | 第36-37页 |
| ·国内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向的过程 | 第37-38页 |
| ·转向路径的选择 | 第37页 |
| ·转向过程中的主要表现 | 第37-38页 |
| ·国内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向的现状 | 第38-41页 |
| ·国内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向的整体情况 | 第38-39页 |
| ·国内向创业型大学转向的案例分析——以福州大学为例 | 第39-41页 |
| 第五章 我国创业型大学建设的现实启示 | 第41-45页 |
| ·知己知彼,深入研究创业型大学 | 第41-42页 |
| ·准确定位,选择适合本大学的转向道路 | 第42-43页 |
| ·明确目标,发现本大学转向的动力支持 | 第43页 |
| ·重点突破,寻求转向中的组织转型路径 | 第43-45页 |
| 结语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5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3-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55-56页 |
| 承诺书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