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绪论 | 第6-13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6-7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7页 |
(三)研究价值与可行性 | 第7-10页 |
1.研究价值 | 第7-8页 |
2.研究的可行性 | 第8-10页 |
(四)研究现状分析 | 第10-11页 |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11-13页 |
1.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2.研究创新点 | 第12-13页 |
一、媒介融合的含义 | 第13-22页 |
(一)媒介融合的内涵 | 第13-15页 |
(二)媒介融合的表现形式 | 第15-19页 |
1.媒介科技融合 | 第15-16页 |
2.媒介组织融合 | 第16页 |
3.媒介内容融合 | 第16-17页 |
4.媒介规制融合 | 第17-19页 |
(三)媒介融合的特征 | 第19-22页 |
1.基于数字的网络传输平台和传播的非线性 | 第19页 |
2.终端设备的多元化 | 第19-20页 |
3.媒介产业边界的模糊化 | 第20页 |
4.传播的交互性特征明显 | 第20-22页 |
二、媒介融合对广播业的影响 | 第22-31页 |
(一)改变了广播的传播方式,催生了新的广播形态 | 第22-26页 |
1.数字音频广播 | 第22-23页 |
2.网络广播 | 第23-24页 |
3.移动广播 | 第24-25页 |
4.播客 | 第25-26页 |
(二)改变了传统广播的产业链 | 第26-28页 |
1.内容制作 | 第27页 |
2.内容传输 | 第27页 |
3.内容接收终端 | 第27-28页 |
4.产业价值链的延伸 | 第28页 |
(三)改变了受众市场 | 第28-31页 |
1.传受角色的变化,互动的加强 | 第28-29页 |
2.分众趋势明显 | 第29-30页 |
3.受众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和受众对媒介依赖性增强 | 第30-31页 |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遇到的发展困境 | 第31-35页 |
(一)内容丰富,但同质化现象明显 | 第31-32页 |
(二)互动加强,但互动系统不完善 | 第32-33页 |
(三)经营观念落后,经营方式单一 | 第33页 |
(四)各频率定位模糊,发展情况参差不齐 | 第33-35页 |
四、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媒体生存路径 | 第35-51页 |
(一)内容生产是根本,以“思想媒体”为核心竞争力 | 第35-37页 |
1.重视深度报道和独家解读 | 第35-36页 |
2.坚持以“新闻资讯”、“互动类”和“音乐类”节目为主 | 第36-37页 |
(二)受众是中心,重视UGC和客户需要,完善互动体系 | 第37-39页 |
1.以受众为中心,完善互动体系 | 第37-39页 |
2.以受众为中心,完善服务功能 | 第39页 |
(三)多种经营,打破单一的盈利模式 | 第39-42页 |
1.同一的“多重售卖” | 第40页 |
2.积极开发增值服务和产品 | 第40-41页 |
3.充分利用受众资源,进军电商 | 第41页 |
4.优质频率,实行付费点播 | 第41-42页 |
5.跨媒体合作,延伸广播产业的价值链 | 第42页 |
(四)再造业务流程和重构组织结构 | 第42-44页 |
1.业务流程的再造:从单媒体向融媒体的转变 | 第42-44页 |
2.组织结构的重构:从按媒介类型划分向按业务流程中各个要素架构转变 | 第44页 |
(五)积极布局新兴媒体和数字广播,完善可视化广播 | 第44-47页 |
1.积极布局以网站、微博、微信等为主体的新媒体 | 第45-46页 |
2.大力发展数字广播 | 第46页 |
3.完善可视化广播 | 第46-47页 |
(六)集团化发展的尝试 | 第47-49页 |
(七)中国广播云平台建设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注释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