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页 |
| ·微气候热舒适度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 | 第13-15页 |
| ·微气候舒适度定义 | 第13-14页 |
| ·影响因素 | 第14-15页 |
| ·气候舒适程度的评价方法 | 第15-18页 |
| ·室内热环境的评价方法 | 第15-16页 |
| ·室外热环境的评价方法 | 第16-18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 ·课题研究的方法和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徽州地区气候环境与村落布局 | 第21-26页 |
| ·徽州地理环境与气候特征 | 第21-22页 |
| ·山脉与气候环境 | 第21页 |
| ·水系与气候环境 | 第21-22页 |
| ·徽州古建筑聚落规划 | 第22-26页 |
| ·古村落的选址 | 第23页 |
| ·古村落的水 | 第23-24页 |
| ·古村落的空间结构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徽州地区传统聚落微气候现状监测与分析 | 第26-36页 |
| ·四个村落的概况 | 第26-27页 |
| ·微气候环境监测仪器及方法 | 第27-28页 |
| ·四个村落下垫面温湿度变化趋势与聚落环境 | 第28-35页 |
| ·西溪南实地监测 | 第28-30页 |
| ·卢村实地监测 | 第30-32页 |
| ·西递实地监测 | 第32-33页 |
| ·屏山实地监测 | 第33-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第四章 徽州传统聚落夏季气候舒适程度的综合评价 | 第36-43页 |
| ·监测仪器及方法 | 第36-38页 |
| ·评价模型 | 第38-39页 |
| ·模糊评价模型 | 第38-39页 |
| ·THI温湿指数模型 | 第39页 |
| ·气象单因子隶属度对比 | 第39-41页 |
| ·温度单因子与隶属度 | 第39-40页 |
| ·相对湿度单因子与隶属度 | 第40页 |
| ·风速单因子与隶属度 | 第40-41页 |
| ·古聚落舒适度的综合评价 | 第41-42页 |
| ·THI温湿指数验证评价 | 第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五章 基于OTCD评价模型分析西溪南夏季传统聚落舒适程度 | 第43-50页 |
| ·户外热环境监测方法 | 第43-44页 |
| ·户外热环境评价方法 | 第44-45页 |
| ·古村落不同区域的户外热环境对比 | 第45-46页 |
| ·古村落对户外热舒适度的改善 | 第46-48页 |
| ·绿化布局对热舒适度的改善 | 第47页 |
| ·水体对热舒适度的改善 | 第47-48页 |
| ·冷巷对热舒适度的改善 | 第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0-52页 |
| ·结论 | 第50-51页 |
| ·展望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