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8-9页 |
(一) 重庆作为城乡统筹建设示范区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 | 第8-9页 |
(二) 《重庆晨报》在本地传媒市场的重要影响力 | 第9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二) 国外研究相关综述 | 第10-12页 |
三、研究价值 | 第12页 |
(一) 理论价值 | 第12页 |
(二) 现实价值 | 第12页 |
四、研究设计 | 第12页 |
(一) 样本的获取 | 第12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五、预期目标 | 第12-14页 |
第二章 《重庆晨报》农民工报道的内容分析 | 第14-23页 |
一、《重庆晨报》的发展与定位 | 第14-15页 |
二、抽样样本的类目构建 | 第15-23页 |
(一) 样本的抽取 | 第15-16页 |
(二) 报道的议题 | 第16-18页 |
(三) 《重庆晨报》农民工报道所在的版面分析 | 第18-19页 |
(四) 《重庆晨报》农民工报道方式的分析 | 第19-20页 |
(五) 《重庆晨报》农民工报道的情感分析 | 第20-23页 |
第三章 《重庆晨报》构建的农民工形象及其原因分析 | 第23-33页 |
一、媒体呈现的农民工形象 | 第23-28页 |
(一) “享受恩惠者”形象 | 第23-25页 |
(二) “积极上进者”形象 | 第25页 |
(三) “违法违规者”形象 | 第25-26页 |
(四) “倒霉不幸者”形象 | 第26-28页 |
二、媒体的类型化构建和单一的象征性再现的分析 | 第28-31页 |
(一) 媒体的刻板化报道框架 | 第28-30页 |
(二) 媒体市场化竞争的恶果—被围观的农民工 | 第30页 |
(三) 社会制度层面的原因 | 第30-31页 |
三、农民工媒介形象的总体评价 | 第31-33页 |
第四章 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农民工社会质量评价 | 第33-39页 |
一、农民工社会质量评价体系下的媒体报道角度分析 | 第33-36页 |
(一) 社会质量理论 | 第33-34页 |
(二) 农民工与社会质量评价的关系 | 第34-35页 |
(三) 媒体的农民工社会质量评价的报道视角 | 第35-36页 |
二、大众媒体在社会质量理论视角下发挥的作用 | 第36-39页 |
(一) 正确的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 | 第36页 |
(二) 大众媒介应赋予农民工更多的话语权 | 第36-37页 |
(三) 媒体要提高自身在农民工群体中的公信力 | 第37页 |
(四) 媒体要为农民工提供更多更有针对性的信息 | 第37页 |
(五) 媒体要引导农民工主动接触媒介和加强其媒介素养教育 | 第37-39页 |
第五章 对《重庆晨报》农民工报道的反思 | 第39-43页 |
一、农民工的自我诉求 | 第39-40页 |
(一) 渴望融入城市的诉求 | 第39页 |
(二) 期待城市的社会认同诉求 | 第39-40页 |
(三) 提升自身发展的诉求 | 第40页 |
二、农民工媒介形象的政府公共政策应对 | 第40-43页 |
(一) 农民工的权利赋予 | 第40-41页 |
(二) 农民工的“社会身份”赋予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