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制造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实证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目的 | 第9页 |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论文结构与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 ·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10页 |
| ·论文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1-13页 |
|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20页 |
| ·制造业经济增长的研究 | 第13页 |
| ·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研究 | 第13-18页 |
| ·科技进步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18-20页 |
| 第三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0-28页 |
| ·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 ·制造业及其研究范围 | 第20-21页 |
| ·科技进步 | 第21页 |
| ·科技进步贡献率 | 第21-22页 |
| ·制造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第22页 |
| ·理论基础 | 第22-28页 |
| ·马克思技术发展路线 | 第22-23页 |
| ·熊彼特技术创新理论 | 第23-24页 |
| ·其他科技进步理论 | 第24-25页 |
|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 第25页 |
|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 第25-26页 |
| ·新经济增长理论 | 第26-28页 |
| 第四章 江苏制造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 | 第28-43页 |
| ·方法选择 | 第28-35页 |
|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 | 第28-29页 |
| ·CES生产函数法 | 第29-30页 |
| ·超越对数生产函数 | 第30页 |
| ·丹尼森增长因素分析法 | 第30-31页 |
| ·增长速度方程(索罗余值法) | 第31-35页 |
| ·方法比较 | 第35页 |
| ·指标选择 | 第35-37页 |
| ·产出指标 | 第35-36页 |
| ·资本投入量 | 第36页 |
| ·劳动力投入量 | 第36-37页 |
| ·数据与测算 | 第37-43页 |
| ·数据来源及整理 | 第37-39页 |
| ·测算结果 | 第39-41页 |
| ·动态分析 | 第41-43页 |
| 第五章 影响江苏制造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因素分析 | 第43-52页 |
| ·一般分析 | 第43-45页 |
| ·自主创新与科技进步 | 第43-44页 |
| ·技术引进与科技进步 | 第44页 |
| ·FDI与科技进步 | 第44-45页 |
| ·其他因素与科技进步 | 第45页 |
| ·计量分析 | 第45-50页 |
| ·基本假说 | 第45-47页 |
| ·变量选择与模型确定 | 第47-48页 |
| ·数据来源与检验结果 | 第48-50页 |
| ·影响因素的进一步分析 | 第50-52页 |
| ·整体分析 | 第50页 |
| ·关于技术引进的分析 | 第50-52页 |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52-56页 |
| ·研究结论 | 第52页 |
| ·对策建议 | 第52-56页 |
| ·建立有利于提升制造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科技体制 | 第52-53页 |
| ·整体提升技术消化吸收能力 | 第53页 |
| ·加强制造业科技活动经费投入 | 第53-54页 |
| ·严格把控技术引进 | 第54页 |
|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自主创新 | 第54-55页 |
| ·坚持开放创新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60-61页 |
| 后记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