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儿歌的隐喻现象研究
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绪论 | 第11-21页 |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15页 |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四、语料来源 | 第18-21页 |
第一章 当代儿歌隐喻概述 | 第21-42页 |
第一节 当代儿歌的特征和分类 | 第21-31页 |
一、当代儿歌的界定 | 第21-23页 |
二、当代儿歌的特征 | 第23-27页 |
三、当代儿歌的分类 | 第27-31页 |
第二节 当代儿歌隐喻的类型 | 第31-36页 |
一、莱考夫与约翰逊的分类 | 第31-32页 |
二、语法单位层面的分类 | 第32-35页 |
三、其它分类 | 第35-36页 |
第三节 儿歌隐喻的语义结构与语义特征 | 第36-40页 |
一、语义结构 | 第36-37页 |
二、语义特征 | 第37-40页 |
小结 | 第40-42页 |
第二章 当代儿歌隐喻机制的认知阐释 | 第42-51页 |
第一节 儿歌隐喻的映射模式 | 第42-44页 |
一、平行式映射 | 第42-43页 |
二、辐射式映射 | 第43-44页 |
第二节 常见意象解读 | 第44-49页 |
一、关于身体的隐喻 | 第45-46页 |
二、关于环境的隐喻 | 第46-47页 |
三、关于日常行为的隐喻 | 第47-48页 |
四、形成原因探究 | 第48-49页 |
小结 | 第49-51页 |
第三章 儿歌隐喻的构建与功能 | 第51-66页 |
第一节 认知层面-认知功能 | 第51-59页 |
一、组织概念系统 | 第51-53页 |
二、类推说理 渗透教育 | 第53-56页 |
三、学会以新奇视角看待事物 | 第56-59页 |
第二节 心理层面-审美功能 | 第59-61页 |
一、歌词富有诗意、内涵丰富——感受自然美 | 第59-60页 |
二、喻体积极温馨、流露关怀——体验社会美 | 第60页 |
三、内容题材广泛、传承文化——学习艺术美 | 第60-61页 |
第三节 语言学层面-语言功能 | 第61-64页 |
一、填补词汇空白 | 第61-62页 |
二、增加语言精确性与形象性 | 第62页 |
三、减少篇幅 用词精简 | 第62-63页 |
四、文字游戏功能 | 第63-64页 |
小结 | 第64-66页 |
第四章 当代儿歌隐喻的理解与接受 | 第66-85页 |
第一节 儿童的隐喻理解能力相关考察 | 第66-68页 |
一、研究现状 | 第66页 |
二、儿童的隐喻认知模式 | 第66-67页 |
三、儿童隐喻理解的影响因素 | 第67-68页 |
第二节 儿歌隐喻的顺应论解读 | 第68-73页 |
一、语言现实 | 第69-70页 |
二、社会交际 | 第70-71页 |
三、心理动机 | 第71-73页 |
第三节 儿歌隐喻的关联论解读 | 第73-78页 |
一、认知语境的构建 | 第73-75页 |
二、歌词隐喻与语篇连贯 | 第75-78页 |
第四节 儿歌隐喻的符号学解读 | 第78-83页 |
一、隐喻在符号领域存在的理据 | 第78-80页 |
二、存在于符号领域的隐喻 | 第80-81页 |
三、从符号学角度分析儿歌隐喻 | 第81-83页 |
小结 | 第83-85页 |
结语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作者简历 | 第91-95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