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绪论 | 第9-12页 |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 二、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第1章 劳动监察权理论分析 | 第12-21页 |
| ·劳动监察权的概念及功能 | 第12-13页 |
| ·劳动监察权的概念 | 第12页 |
| ·劳动监察权的属性 | 第12-13页 |
| ·劳动监察权的发展演变 | 第13-15页 |
| ·早期 | 第13-14页 |
| ·立法规范时期 | 第14页 |
| ·社会转型时期 | 第14-15页 |
| ·劳动监察权的功能 | 第15-18页 |
| ·保障人权在劳动法领域的体现 | 第15-16页 |
| ·规范劳动力市场的法律手段 | 第16页 |
| ·协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关系的有效方式 | 第16-17页 |
| ·劳动解纷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 | 第17-18页 |
| ·劳动监察权的逻辑起点 | 第18-21页 |
| ·劳动监察权存在的法理前提 | 第18-19页 |
| ·劳动监察权的法哲学基础——对社会秩序的构建 | 第19页 |
| ·劳动监察权的行政法理念——公权力向私主体法律关系的延伸 | 第19-21页 |
| 第2章 劳动监察权的权力配置 | 第21-28页 |
| ·劳动监察权的来源 | 第21-23页 |
| ·正义观念的推动 | 第21页 |
| ·对劳动权的保障 | 第21-22页 |
| ·国家责任的体现 | 第22-23页 |
| ·劳动监察权的运行范围 | 第23-25页 |
| ·空间维度——尊重私法自治和社会契约 | 第23-24页 |
| ·时间维度——以劳动关系存续为准绳 | 第24页 |
| ·执法内容——以劳动基准法为核心 | 第24-25页 |
| ·劳动监察权与劳动监察立法的关系 | 第25-28页 |
| ·立法是实现劳动监察权的起点 | 第25-26页 |
| ·立法对劳动监察权的约束 | 第26页 |
| ·立法使劳动监察权制度化 | 第26-28页 |
| 第3章 我国劳动监察权立法及其运行问题 | 第28-38页 |
| ·劳动监察权的立法 | 第28-31页 |
| ·立法回顾 | 第28-30页 |
| ·当前的劳动监察立法体例 | 第30-31页 |
| ·劳动监察权的运行 | 第31-33页 |
| ·劳动监察权的运行基准 | 第31-32页 |
| ·劳动监察权的运行主体 | 第32-33页 |
| ·劳动监察权的运行对象 | 第33页 |
| ·规制劳动监察权 | 第33-35页 |
| ·内部制约 | 第33-34页 |
| ·外部监督 | 第34-35页 |
| ·劳动监察权的立法亟待解决的问题 | 第35-38页 |
| ·劳动基准立法有待加强 | 第35-36页 |
| ·将社会转型时期的立法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 第36-37页 |
| ·国际发展态势的影响 | 第37-38页 |
| 第4章 国外劳动监察权立法的立法经验 | 第38-44页 |
| ·美国的劳动监察权立法 | 第38-39页 |
| ·挪威的劳动监察权立法 | 第39-41页 |
| ·日本的劳动监察权立法 | 第41-42页 |
| ·国际劳工组织的劳动监察权立法 | 第42-44页 |
| 第5章 完善我国劳动监察权的立法建议 | 第44-48页 |
| ·扩展劳动监察权的内容 | 第44-45页 |
| ·劳动者心理层面保护的监督检查有待增强 | 第44页 |
| ·将“社会对话”机制引入到劳动监察活动中 | 第44-45页 |
| ·加强劳动监察权的配套立法 | 第45-46页 |
| ·劳动监察决定如何强制执行 | 第45页 |
| ·行政处罚标准问题 | 第45-46页 |
| ·劳动监察员队伍建设 | 第46页 |
| ·增加劳动监察权的制约性立法 | 第46-48页 |
| ·以权力监督劳动监察权 | 第46-47页 |
| ·以权利监督劳动监察权 | 第47-48页 |
| 结语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