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桥儿沟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20页 |
|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 ·国内外主要的铅锌矿床类型 | 第10-12页 |
| ·MVT型铅锌矿床 | 第12-13页 |
| ·SEDEX型铅锌矿床 | 第13页 |
| ·研究区工作程度 | 第13-14页 |
| ·研究内容、目的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16-18页 |
| ·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 | 第16-17页 |
| ·自然条件及经济状况 | 第17-18页 |
|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8-20页 |
| 2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0-33页 |
| ·大地构造位置 | 第20-21页 |
| ·区域地层 | 第21-26页 |
| ·下元古界峨边群( Pt) | 第21页 |
| ·震旦系(Z) | 第21-22页 |
| ·寒武系(?) | 第22页 |
| ·奥陶系(O) | 第22-23页 |
| ·志留系(S) | 第23页 |
| ·二叠系(P) | 第23-24页 |
| ·三叠系(T) | 第24页 |
| ·第四系(Q) | 第24-26页 |
| ·区域构造 | 第26-28页 |
| ·褶皱构造 | 第27-28页 |
| ·断裂构造 | 第28页 |
| ·岩浆岩 | 第28页 |
| ·遥感影像特征 | 第28-30页 |
|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第30-31页 |
| ·构造地球化学特征 | 第30页 |
| ·矿源层特征 | 第30-31页 |
| ·区域铅锌矿产 | 第31-33页 |
| 3 矿区地质特征 | 第33-38页 |
| ·矿区地层 | 第33-34页 |
| ·下元古界峨边群( Pt) | 第33页 |
| ·震旦系(Z) | 第33-34页 |
| ·寒武系(?) | 第34页 |
| ·第四系(Q) | 第34页 |
| ·矿区构造 | 第34-36页 |
| ·褶皱构造 | 第35页 |
| ·断层构造 | 第35-36页 |
| ·矿区岩浆岩 | 第36页 |
| ·矿区化探异常特征 | 第36-38页 |
| 4 矿床地质特征 | 第38-49页 |
| ·矿体特征 | 第38-39页 |
| ·矿石特征 | 第39-46页 |
| ·矿物组成 | 第39-40页 |
| ·矿石结构构造 | 第40-45页 |
| ·矿石类型 | 第45-46页 |
| ·围岩蚀变特征 | 第46-47页 |
| ·成矿期次与成矿阶段 | 第47页 |
| ·与汉源唐家铅锌矿对比 | 第47-49页 |
| 5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第49-61页 |
| ·常量元素特征 | 第49-50页 |
|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50-56页 |
| ·围岩、矿石微量元素特征 | 第52-54页 |
| ·微量元素相关性分析 | 第54-56页 |
|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56-61页 |
| ·围岩、矿石稀土元素特征 | 第56-59页 |
| ·与峨眉山玄武岩的关系 | 第59-61页 |
| 6 成矿条件及成矿模式讨论 | 第61-68页 |
| ·成矿条件 | 第61-64页 |
| ·成矿背景 | 第61页 |
| ·岩相古地理 | 第61-62页 |
| ·断裂构造 | 第62-64页 |
| ·地层岩性组合 | 第64页 |
| ·成矿模式 | 第64-66页 |
| ·找矿标志 | 第66-68页 |
| ·直接找矿标志 | 第66页 |
| ·间接找矿标志 | 第66-68页 |
| 结论 | 第68-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