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平昌县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6页 |
| ·选题背景 | 第9页 |
|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 2 平昌县地质环境条件 | 第16-26页 |
| ·自然地理条件 | 第16-21页 |
| ·地理位置 | 第16-17页 |
| ·气象、水文 | 第17-19页 |
| ·地形地貌 | 第19-21页 |
| ·地质环境条件 | 第21-24页 |
| ·地层岩性 | 第21-23页 |
| ·地质构造 | 第23页 |
| ·地震 | 第23-24页 |
| ·影响地质灾害发育的人类工程经济活动 | 第24-26页 |
| 3 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及成因机制分析 | 第26-40页 |
| ·地质灾害发育情况 | 第26页 |
| ·滑坡地质灾害基本类型及特征 | 第26-27页 |
| ·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 | 第27-36页 |
| ·地质灾害时间分布特征 | 第27页 |
| ·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 | 第27-36页 |
| ·地质灾害成因机制分析 | 第36-40页 |
| 4 地质灾害数据库的建立 | 第40-46页 |
| ·数据库框架设计 | 第41页 |
| ·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 第41-43页 |
| ·属性数据库的建立 | 第43-46页 |
| 5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 第46-81页 |
| ·评价单元划分 | 第46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6-57页 |
|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第46-47页 |
|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47-57页 |
| ·权重确定 | 第57-59页 |
| ·地质灾害危险性的模糊评判 | 第59-79页 |
| ·建立因素集 | 第60页 |
| ·建立综合评价集 | 第60页 |
| ·建立权重集 | 第60页 |
| ·隶属函数的确定 | 第60-77页 |
| ·模糊综合评判结果 | 第77-79页 |
| ·危险性分区评估 | 第79-81页 |
| 6 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 | 第81-94页 |
| ·易损性评价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81页 |
| ·承灾体类型的划分 | 第81-82页 |
| ·以乡镇为单元的易损性评价 | 第82-89页 |
| ·以地质灾害点为对象的易损性评价 | 第89-94页 |
| 7 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 | 第94-104页 |
| ·风险性评价含义 | 第94页 |
| ·评价方法 | 第94-95页 |
| ·风险性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95-104页 |
| ·以乡镇为单元风险性评估 | 第97-101页 |
| ·灾点风险性评估 | 第101-104页 |
| 8 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及管理 | 第104-113页 |
| ·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 | 第104-108页 |
| ·防治分区的划分 | 第104-106页 |
| ·防治分区评价 | 第106-108页 |
| ·地质灾害风险应对措施 | 第108-109页 |
| ·避让搬迁 | 第108页 |
| ·改变耕种方式 | 第108页 |
| ·生物措施 | 第108页 |
| ·工程措施 | 第108-109页 |
| ·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 | 第109-113页 |
| ·完善群防群测体系 | 第109页 |
| ·动态气象预警区划与专业监测 | 第109-113页 |
| 结论 | 第113-114页 |
| 致谢 | 第114-11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5-120页 |
| 附录 | 第120-14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