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4页 |
一、本文研究的问题及研究目的 | 第7-8页 |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及实践综述 | 第8-12页 |
三、本文的理论框架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安乐死基本概述 | 第14-27页 |
第一节 安乐死的概念与特征 | 第14-16页 |
第二节 安乐死的分类 | 第16-17页 |
一、积极安乐死和消极安乐死 | 第16页 |
二、自愿安乐死和非自愿安乐死 | 第16页 |
三、模仿自然安乐死和加速自然安乐死 | 第16-17页 |
四、自杀安乐死和助杀安乐死 | 第17页 |
五、主动安乐死和被动安乐死 | 第17页 |
第三节 国内外安乐死的发展现状 | 第17-25页 |
一、安乐死在当代外国的兴起与发展 | 第17-23页 |
二、安乐死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 | 第23-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刑法角度下的安乐死的考量 | 第27-39页 |
第一节 从违法阻却事由的角度对安乐死行为的分析 | 第27-32页 |
一、违法性阻却事由的内涵 | 第27-28页 |
二、从违法阻却事由看安乐死 | 第28-32页 |
第二节 从期待可能性的角度对安乐死行为的分析 | 第32-34页 |
一、期待可能性的内涵 | 第32-33页 |
二、期待可能性角度看安乐死 | 第33-34页 |
第三节 从犯罪本质特征的角度对安乐死的分析 | 第34-36页 |
第四节 从刑罚的角度对安乐死的分析 | 第36-38页 |
一、安乐死与刑罚的目的 | 第36-37页 |
二、安乐死与刑罚的功能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安乐死非犯罪化的制度建设 | 第39-49页 |
第一节 解决我国安乐死问题的出路——事实上的非犯罪化 | 第39-42页 |
一、合法化或非犯罪化——安乐死问题的选择 | 第39-40页 |
二、我国安乐死问题实行法律上的非犯罪化的现实制约 | 第40-42页 |
第二节 安乐死事实上的非犯罪化的路径 | 第42-44页 |
一、颁发法院许可令,允许符合条件的个别患者实施安乐死 | 第43页 |
二、对实际发生的安乐死不予干涉,避免启动或终止刑事追诉程序 | 第43-44页 |
三、对进入审判阶段的安乐死案件避免定罪 | 第44页 |
第三节 安乐死事实上的非犯罪化的适用条件 | 第44-48页 |
一、前提条件——实行安乐死必须是基于死者本人自愿、真诚的请求 | 第44-45页 |
二、客观条件——只能以特定的方法对特定的对象实行安乐死 | 第45-48页 |
三、程序条件——安乐死的实施应有严格的程序 | 第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