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电子直线加速器(NSRL Linac)感生放射性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本文研究依据 | 第14-15页 |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5-16页 |
·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 第16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16-18页 |
第2章 电子直线加速器的辐射来源 | 第18-44页 |
·感生放射性 | 第18-19页 |
·电子直线加速器装置的辐射来源 | 第19-41页 |
·电子直线加速器辐射类型与来源 | 第19-22页 |
·外部轫致辐射、散射光子和中子 | 第22-26页 |
·巨共振反应 | 第26-28页 |
·准氘核效应 | 第28页 |
·高能中子 | 第28页 |
·电子束产生的中子 | 第28-34页 |
·部件上的感生放射性 | 第34-39页 |
·空气和水中的感生放射性 | 第39-41页 |
·NSRL Linac的感生放射性来源分析 | 第41-44页 |
第3章 NSRL Linac感生放射性的理论研究 | 第44-56页 |
·NSRL Linac简介 | 第44-49页 |
·NSRL辐射场分析 | 第49-50页 |
·NSRL感生放射性以及直线坑道内灰尘的活化 | 第50页 |
·NSRL Linac结构材料分析 | 第50-51页 |
·NSRL Linac感生放射性预估 | 第51-54页 |
·小结 | 第54-56页 |
第4章 NSRL Linac辐射实地测量 | 第56-92页 |
·NSRL Linac隧道内的瞬发辐射场 | 第57-58页 |
·测量方法 | 第57-58页 |
·测量结果 | 第58页 |
·直线加速器沿程束流损失测量 | 第58-65页 |
·测量系统 | 第59-63页 |
·测量结果及分析 | 第63-65页 |
·停机后隧道内的辐射剂量率 | 第65-66页 |
·HLS各部件表面放射性 | 第66-68页 |
·停机后环境辐射监测 | 第68-74页 |
·监测项目 | 第69页 |
·监测结果 | 第69-73页 |
·监测结果分析 | 第73-74页 |
·NSRL Linac隧道内感生放射性测量 | 第74-75页 |
·刮束器感生放射性测量 | 第75-89页 |
·测量设备 | 第76-83页 |
·研究对象 | 第83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83-89页 |
·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处理 | 第89页 |
·小结 | 第89-92页 |
第5章 蒙特卡洛模拟计算 | 第92-108页 |
·蒙特卡洛计算方法 | 第92-93页 |
·FLUKA程序 | 第93-94页 |
·FLUKA模拟计算 | 第94-104页 |
·放射性核素模拟计算 | 第94-95页 |
·刮束器对加速腔的保护作用 | 第95-98页 |
·刮束器中电子、光子、中子等源项强度和分布情况 | 第98-102页 |
·刮束器中~(60)Co的分布 | 第102-104页 |
·小结 | 第104-108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8-110页 |
·总结 | 第108-109页 |
·展望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6页 |
附录 | 第116-128页 |
致谢 | 第128-13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