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可得利益赔偿理论渊源及基础理论 | 第7-23页 |
第一节 可得利益赔偿理论渊源 | 第7-12页 |
一、赔偿可得利益的理论渊源 | 第7-8页 |
二、可得利益损失赔偿限制理论 | 第8-12页 |
第二节 可得利益赔偿基础理论 | 第12-23页 |
一、可得利益界定 | 第12-16页 |
二、可得利益的范围 | 第16-17页 |
三、可得利益的表现形式 | 第17-18页 |
四、违约可得利益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 | 第18-20页 |
五、违约可得利益的计算方法 | 第20-23页 |
第二章 我国可得利益损害赔偿规则的司法适用现状分析 | 第23-30页 |
第一节 违约可得利益损害赔偿规则现状综述 | 第23页 |
第二节 我国司法实践中可得利益不予支持分析 | 第23-30页 |
第三章 我国违约可得利益损害赔偿制度重构 | 第30-36页 |
第一节 我国违约可得利益损害赔偿的司法适用缺陷 | 第30-32页 |
一、确定性规则和可预见性规则运用不规范 | 第30-31页 |
二、非违约方举证责任负担繁重 | 第31页 |
三、证明标准过高 | 第31-32页 |
四、可得利益计算混乱 | 第32页 |
第二节 建议措施 | 第32-36页 |
一、确定性规则和可预见规则的完善 | 第32-34页 |
二、降低证明标准、减轻非违约方举证压力 | 第34-35页 |
三、科学、合理计算可得利益数额 | 第35-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8页 |
致谢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