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2页 |
| Abstract | 第12-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7页 |
|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5-20页 |
| ·选题背景 | 第15-18页 |
| ·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30页 |
| ·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综述 | 第20-29页 |
| ·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29-30页 |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30-32页 |
| ·研究思路 | 第30页 |
| ·研究方法 | 第30-32页 |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32-35页 |
| ·研究内容 | 第32-34页 |
| ·技术路线 | 第34-35页 |
| ·本文创新点 | 第35-37页 |
| 第二章 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第37-47页 |
| ·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37-44页 |
| ·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相关理论 | 第37-38页 |
| ·核心概念辨析 | 第38-42页 |
| ·科技报告质量界定 | 第42-43页 |
| ·科技报告质量的重要性 | 第43-44页 |
| ·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分析框架 | 第44-46页 |
| ·基于事物属性维度的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分析 | 第44-45页 |
| ·基于时间维度的科技报告质量控制 | 第45页 |
| ·基于多元视角维度的科技报告质量评价 | 第45-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三章 国内外科技报告体系建设比较分析 | 第47-70页 |
| ·美国科技报告体系建设研究 | 第47-61页 |
| ·基于历史视角的美国科技报告体系建设研究 | 第47-50页 |
| ·基于管理视角的美国科技报告体系研究 | 第50-56页 |
| ·基于政策法规视角的美国科技报告体系研究 | 第56-59页 |
| ·基于技术视角的美国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研究 | 第59-61页 |
| ·欧盟科技报告体系建设研究 | 第61-64页 |
| ·历史视角——欧盟科技一体化 | 第61-62页 |
| ·管理视角——欧盟的科研管理机构 | 第62页 |
| ·政策法规视角——以欧盟框架计划为例 | 第62-63页 |
| ·技术视角——欧洲灰色文献信息系统(SIGLE) | 第63-64页 |
| ·我国科技报告体系建设研究 | 第64-66页 |
| ·我国科技报告体系建设历程回顾 | 第64-65页 |
| ·我国科技报告体系建设发展现状 | 第65页 |
| ·我国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全面启动与推行 | 第65-66页 |
| ·国内外科技报告体系建设比较分析 | 第66-68页 |
| ·历史视角 | 第66-67页 |
| ·管理视角 | 第67页 |
| ·政策法规视角 | 第67-68页 |
| ·技术视角 | 第68页 |
| ·经验与启示 | 第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 第四章 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体系设计 | 第70-89页 |
| ·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体系内涵 | 第70页 |
| ·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体系设计原理 | 第70-71页 |
| ·三阶段质量控制原理 | 第70-71页 |
| ·三全质量控制理原理 | 第71页 |
| ·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体系架构与内容设计 | 第71-88页 |
| ·总体架构 | 第71-72页 |
| ·设计目的与原则 | 第72-74页 |
| ·组织架构与职责 | 第74-75页 |
| ·标准与规范 | 第75-78页 |
| ·控制流程 | 第78-87页 |
| ·监督与改进 | 第87-88页 |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 第五章 基于多元视角的科技报告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 第89-111页 |
| ·基于多元视角的科技报告质量评价的内涵 | 第89页 |
| ·基于专业视角的科技报告质量评价研究 | 第89-97页 |
| ·构建意义 | 第90页 |
| ·设计原则 | 第90-91页 |
| ·质量指标的维度 | 第91-92页 |
| ·构建过程 | 第92-96页 |
| ·应用展望 | 第96-97页 |
| ·基于成本—效益视角的科技报告质量评价研究 | 第97-101页 |
| ·开发利用科技报告所创造经济效益界定 | 第98页 |
| ·成本——效益视角下的科技报告效费比 | 第98-99页 |
| ·开发利用科技报告所创造经济效益通用计算方法设计 | 第99-101页 |
| ·基于用户视角的科技报告质量在线评价研究 | 第101-109页 |
| ·架构设计 | 第102页 |
| ·目的与原则 | 第102-103页 |
| ·评价主体 | 第103-104页 |
| ·评价模式 | 第104页 |
| ·评价内容 | 第104-109页 |
| ·反馈与改进 | 第10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 第六章 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建设关键问题与推进策略 | 第111-118页 |
| ·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建设难点分析 | 第111-112页 |
| ·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体系建设难点分析 | 第111-112页 |
| ·基于多元视角的科技报告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的难点分析 | 第112页 |
| ·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建设关键问题 | 第112-114页 |
| ·如何使人们感知到科技报告的价值和作用 | 第113页 |
| ·如何确保科研人员撰写和呈交高质量的科技报告 | 第113页 |
| ·如何遴选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主体和方法 | 第113-114页 |
| ·如何统筹协调各个层级组织对科技报告质量的管理 | 第114页 |
| ·如何对科技报告进行事后跟踪评价 | 第114页 |
| ·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建设推进策略 | 第114-117页 |
| ·进一步加强宣传和培训力度 | 第114-115页 |
| ·建立科研人员信用制度和奖惩机制 | 第115页 |
| ·建立科技报告同行评议机制与同行评议数据库 | 第115-116页 |
| ·加强对科技报告质量的统筹协调管理 | 第116页 |
| ·建立科技报告质量第三方监督机制和事后动态评价机制 | 第116-11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 第七章 结语与展望 | 第118-121页 |
| ·结论性评述 | 第118-119页 |
|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119-12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1-138页 |
| 附录 科技报告质量核心评价指标权重确定专家调查问卷 | 第138-140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140-141页 |
| 致谢 | 第141-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