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3页 |
| 文献综述 | 第13-24页 |
| 第一章 羊口疮研究进展 | 第13-24页 |
| ·前言 | 第13页 |
| ·分子生物学特征 | 第13-15页 |
| ·病毒的形态结构 | 第13-14页 |
| ·病毒的基因组结构 | 第14-15页 |
| ·病毒增殖培养特性 | 第15页 |
| ·流行病学特征 | 第15页 |
|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 第15-16页 |
| ·与发病机制和病毒毒力相关的基因研究 | 第16-20页 |
| ·Bcl-2 样细胞凋亡抑制因子 | 第16-17页 |
| ·NF-κB信号通路抑制剂 | 第17页 |
| ·干扰素抑制基因(OVIFNR) | 第17页 |
| ·病毒白细胞介素-10(ORFV-IL-10) | 第17-18页 |
| ·趋化因子阻遏蛋白(CBP) | 第18页 |
| ·GM-CSF/IL-2 抑制因子(GIF) | 第18-19页 |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 第19-20页 |
| ·鉴别与诊断方法 | 第20-22页 |
| ·组织病理学检查 | 第20页 |
| ·电子显微镜观察 | 第20页 |
| ·免疫电子显微镜观察 | 第20页 |
| ·病毒分离与鉴定 | 第20-21页 |
| ·PCR检测 | 第21页 |
| ·ELISA检测 | 第21页 |
| ·病毒中和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 | 第21-22页 |
| ·Western blotting | 第22页 |
|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 | 第22页 |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2-24页 |
| 试验研究 | 第24-54页 |
| 第二章 羊口疮病毒文登株与石林株的分离与鉴定 | 第24-32页 |
| ·材料 | 第24-25页 |
| ·病料 | 第24页 |
| ·试验动物 | 第24页 |
| ·细胞 | 第24页 |
| ·主要试剂 | 第24页 |
| ·主要仪器 | 第24-25页 |
| ·主要溶液配方 | 第25页 |
| ·方法 | 第25-27页 |
| ·病料采集与处理 | 第25页 |
| ·犊牛睾丸原代细胞的制备 | 第25-26页 |
| ·羊口疮病毒分离 | 第26页 |
| ·病理组织切片的制备 | 第26页 |
| ·PCR鉴定 | 第26页 |
| ·病毒滴度测定 | 第26页 |
| ·动物回归试验 | 第26-27页 |
| ·结果 | 第27-30页 |
| ·羊口疮患病羊痂皮组织病理学观察 | 第27页 |
| ·分离病毒引起的细胞特征性病变 | 第27-28页 |
| ·分离毒株的PCR检测 | 第28页 |
| ·病毒滴度测定结果 | 第28-29页 |
| ·病毒分离株动物回归试验 | 第29-30页 |
| ·讨论 | 第30-31页 |
| ·小结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羊口疮病毒文登株和石林株毒力致弱及强弱毒株毒力相关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2-54页 |
| ·材料 | 第32-33页 |
| ·病毒 | 第32页 |
| ·试验动物 | 第32页 |
| ·细胞株和菌株 | 第32页 |
| ·主要试剂 | 第32页 |
| ·主要仪器 | 第32页 |
| ·主要溶液配方 | 第32-33页 |
| ·方法 | 第33-36页 |
| ·羊口疮病毒文登株和石林株毒力致弱 | 第33-34页 |
| ·羊口疮病毒文登株和石林株强弱毒株间GIF、vIL-10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4-36页 |
| ·结果 | 第36-51页 |
| ·羊口疮病毒文登株和石林株毒力致弱 | 第36-40页 |
| ·羊口疮病毒文登、石林强弱毒株GIF、vIL-10基因扩增 | 第40-42页 |
| ·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2-51页 |
| ·讨论 | 第51-53页 |
| ·病毒的致弱及弱毒株鉴定 | 第51-52页 |
| ·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2-53页 |
| ·小结 | 第53-54页 |
| 结论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作者简介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