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缩略词表 | 第1-10页 |
| 中文摘要 | 第10-13页 |
| Abstract | 第13-17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7-31页 |
| 1 组胺的概述 | 第18-20页 |
| ·一般性概述 | 第18页 |
| ·组胺的危害及相关规定 | 第18-19页 |
| ·常用检测方法 | 第19-20页 |
| 2 分子印迹技术(MIT) | 第20-23页 |
| ·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 | 第20页 |
| ·分子印迹材料的制备 | 第20-22页 |
| ·原位聚合法 | 第20-21页 |
| ·本体聚合法 | 第21页 |
| ·悬浮聚合法 | 第21-22页 |
| ·表面印迹法 | 第22页 |
| ·电聚合法 | 第22页 |
| ·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 | 第22-23页 |
| 3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传感技术概述 | 第23-25页 |
| ·SPR传感技术 | 第23-24页 |
| ·SPR - MIP联用技术 | 第24-25页 |
| 4 电化学传感器概述 | 第25-28页 |
| ·电化学传感器 | 第25-28页 |
| ·电化学传感器-分子印迹(MIP)联用技术 | 第28页 |
| 5 研究目标、内容及意义 | 第28-31页 |
| ·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28-29页 |
| ·技术路线 | 第29-31页 |
| 第二章 用于组胺检测的基于分子印迹聚合物膜的SPR传感技术研究 | 第31-47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7页 |
| ·主要仪器 | 第32页 |
| ·主要试剂 | 第32-33页 |
| ·SPR芯片的处理 | 第33页 |
| ·MIP膜的制备 | 第33页 |
| ·MIP膜的表征 | 第33-34页 |
| ·SPR检测检测原理及参数设置 | 第34-35页 |
| ·吸附响应实验 | 第35页 |
|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35-36页 |
| ·p H值对传感器响应信号的影响 | 第35-36页 |
| ·制备MIP膜时各组成的比例对检测组胺的影响 | 第36页 |
| ·稳定性、重复性和再生性分析 | 第36页 |
| ·特异性分析 | 第36页 |
| ·实样的制备及加标回收实验 | 第36-37页 |
| ·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 第37页 |
| 2 结果与讨论 | 第37-45页 |
| ·聚合物膜的表征 | 第37-38页 |
|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38-40页 |
| ·p H值的优化 | 第38-39页 |
| ·MIP膜合成时各组成的比例的优化 | 第39-40页 |
| ·吸附响应实验及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40-42页 |
| ·检测范围的确定 | 第40-41页 |
| ·吸附响应实验 | 第41页 |
|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41-42页 |
| ·稳定性、重复性和再生性分析 | 第42-43页 |
| ·特异性分析 | 第43-44页 |
| ·MIP膜、NIP膜修饰的SPR传感器对组胺检测的选择性比较 | 第43-44页 |
| ·MIP膜、NIP膜修饰的SPR传感器对组胺及其结构类似物检测的比较 | 第44页 |
| ·实际样品应用 | 第44-45页 |
| 3 小结 | 第45-47页 |
| 第三章 用于组胺检测的基于MIP膜的电化学传感器研究 | 第47-60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7-51页 |
| ·主要仪器 | 第47-48页 |
| ·主要试剂 | 第48-49页 |
| ·金电极的处理 | 第49-50页 |
| ·分子印迹膜的制备 | 第50页 |
| ·最佳p H值的筛选 | 第50页 |
| ·电阻抗法(ESI)表征 | 第50页 |
| ·精密度实验 | 第50-51页 |
| ·特异性分析 | 第51页 |
| ·实样的制备及加标回收实验 | 第51页 |
| ·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 第51页 |
| 2 结果与讨论 | 第51-58页 |
| ·金电极电化学行为的研究 | 第51-52页 |
| ·最佳p H值的选择 | 第52-53页 |
| ·吸附响应实验及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53-55页 |
| ·检测范围的确定 | 第53-54页 |
| ·吸附响应实验 | 第54页 |
|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54-55页 |
| ·精密度实验 | 第55-56页 |
| ·特异性分析 | 第56-57页 |
| ·实际样品应用 | 第57-58页 |
| 3 小结 | 第58-60页 |
| 第四章 用于组胺检测的基于Au NPs信号放大的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研究 | 第60-76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0-65页 |
| ·主要仪器 | 第60-61页 |
| ·主要试剂 | 第61-62页 |
| ·玻碳电极的处理 | 第62页 |
| ·MIP-Au NPs-GCE的制备 | 第62-63页 |
|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63-64页 |
| ·最佳p H值的筛选 | 第63页 |
| ·孵育时间的优化 | 第63-64页 |
| ·电化学传感器的表征 | 第64页 |
| ·精密度实验 | 第64页 |
| ·特异性分析 | 第64页 |
| ·实样的制备及加标回收实验 | 第64-65页 |
| ·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 第65页 |
| 2 结果与讨论 | 第65-74页 |
| ·MIP-Au NPs-GCE的表征 | 第65页 |
| ·Au NPs的信号放大作用 | 第65-66页 |
| ·电极电化学行为的研究 | 第66-67页 |
|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67-69页 |
| ·最佳p H值的选择 | 第67-68页 |
| ·孵育时间的优化 | 第68-69页 |
| ·吸附响应实验及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69-71页 |
| ·检测范围的确定 | 第69页 |
| ·吸附响应实验 | 第69页 |
|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69-71页 |
| ·精密度实验 | 第71-72页 |
| ·特异性分析 | 第72-73页 |
| ·实际样品应用及方法对比 | 第73-74页 |
| 3 小结 | 第74-76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76-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 文献综述 | 第84-97页 |
| 参考文献 | 第92-97页 |
| 发表文章及参加课题情况 | 第97-99页 |
| 个人简历 | 第99-100页 |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