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马盘阳河及其沿岸村落生态和谐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绪论 | 第8-13页 |
| 一、研究缘起 | 第8-9页 |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第9-11页 |
| (一)关于区域性生态和谐研究 | 第9-10页 |
| (二)关于巴马生态和谐研究 | 第10-11页 |
|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 四、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 (一)理论基础 | 第11-12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生态和谐的巴马模式及其生态审美价值 | 第13-24页 |
| 第一节 生态和谐的巴马模式 | 第13-22页 |
| 一、自然天成的自然环境 | 第13-14页 |
|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范式 | 第14-17页 |
| 三、人性之和 | 第17-18页 |
| 四、人际之和 | 第18-19页 |
| 五、人文之和 | 第19-22页 |
| 第二节 巴马生态和谐模式的历史形态与审美价值 | 第22-24页 |
| 一、巴马生态和谐模式的历史形态 | 第22-23页 |
| 二、巴马生态和谐模式的审美价值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巴马盘阳沿岸生态的失衡、失序与失稳 | 第24-36页 |
| 第一节 巴马盘阳河及其沿岸村落的生态失衡 | 第24-28页 |
| 一、人与自然潜能对生的失衡 | 第24-27页 |
| 二、外来文化与当地传统文化潜能对生发展的失衡 | 第27页 |
| 三、人、自然生态与社会文化三位一体的失衡 | 第27-28页 |
| 第二节 巴马盘阳河及其沿岸村落的生态失序 | 第28-32页 |
| 一、人与自然的竞生 | 第28-29页 |
| 二、社会文化生态的畸变 | 第29-30页 |
| 三、传统的生活方式的断裂 | 第30-31页 |
| 四、家庭生态的破裂 | 第31-32页 |
| 第三节 巴马盘阳河及其沿岸村落的生态失稳 | 第32-36页 |
| 一、脆弱的自然环境 | 第32页 |
| 二、高速发展的电信网络与便利的高速公路 | 第32-33页 |
| 三、机械化的生态活动 | 第33页 |
| 四、麻木的生态意识 | 第33-36页 |
| 第三章 巴马盘阳河及其沿岸村落生态失和现象之思 | 第36-44页 |
| 第一节 家园意识与生态和谐 | 第36-38页 |
| 第二节 个体生命的张扬与生态和谐 | 第38-40页 |
| 第三节 心态与生态和谐 | 第40-41页 |
| 第四节 路与生态和谐 | 第41-44页 |
| 第四章 从生态失和到生态和谐 | 第44-52页 |
| 第一节 从生态失和到生态和谐的理论路径 | 第44-45页 |
| 第二节 巴马盘阳河及其沿岸村落生态和谐重构及困境 | 第45-47页 |
| 一、自然生态的重构与困境 | 第45-46页 |
| 二、社会生活文化生态的重构与困境 | 第46-47页 |
| 第三节 巴马生态和谐重构的生态突围 | 第47-52页 |
| 一、强化生态意识和家园意识,普及生态整体价值观 | 第47-48页 |
| 二、优化与建构现代型小村野居的生存范式 | 第48页 |
| 三、走向自由自觉审美化的生态活动 | 第48-49页 |
| 四、坚持适度原则,实现生态中和 | 第49-52页 |
| 结语 | 第52-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 后记 | 第57-5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