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诉讼档案》的批语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引言 | 第8-10页 |
| 一、黄岩诉讼档案的批语 | 第10-17页 |
| (一) 档案案件类型简介 | 第10-11页 |
| (二) 批语撰写 | 第11-13页 |
| 1. 撰写批语的时间 | 第11-12页 |
| 2. 批语由谁来写 | 第12-13页 |
| 3. 拟写批语 | 第13页 |
| 4. 批语发布 | 第13页 |
| (三) 批语的种类 | 第13-14页 |
| 1. 准予受理 | 第13页 |
| 2. “遵饬另呈”或“查明再夺” | 第13-14页 |
| 3. 不准 | 第14页 |
| (四) 黄岩诉讼档案批语的特点 | 第14-17页 |
| 1. 内容简洁,短小精悍 | 第14-15页 |
| 2. 说理性不足,草率结案 | 第15-16页 |
| 3. 运用法律的随意性 | 第16-17页 |
| 二、从批语看州县官对案件的处理 | 第17-28页 |
| (一) 从批语看案件的处理模式 | 第17-24页 |
| 1. 不受理的案件 | 第17-19页 |
| 2. 批回民间理处 | 第19-24页 |
| (二) 批语的目的 | 第24-26页 |
| 1. 晓谕教化百姓 | 第24-25页 |
| 2. 指令调处纠纷 | 第25页 |
| 3. 确认权利义务 | 第25页 |
| 4. 指导家族立法 | 第25-26页 |
| (三) 黄岩诉讼档案的批语与流传下来的判牍的差别 | 第26-28页 |
| 三、从批语看法律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 第28-40页 |
| (一) 从批语看清代地方司法的真实动态 | 第28-34页 |
| 1. 从案件的形式上 | 第28-30页 |
| 2. 从批语看案件的法律适用 | 第30-34页 |
| (二) 从批语看案件的裁判逻辑 | 第34-37页 |
| 1. 州县官的知识结构 | 第34-35页 |
| 2. 家长制的心理 | 第35-36页 |
| 3. 强调义务,漠视权利 | 第36-37页 |
| (三) 考虑涉诉带来的不利影响 | 第37-40页 |
| 1. 从官府的角度分析 | 第37-38页 |
| 2. 从百姓的角度考虑 | 第38-40页 |
| 四、从批语看社会的矛盾 | 第40-43页 |
| (一) 片面追求无讼的理想 | 第40-41页 |
| (二) 民众积极追求诉讼 | 第41-43页 |
| 五、结语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 作者简历 | 第47-48页 |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