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论文的选题背景 目的及意义 | 第10-14页 |
·论文的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国有航空装备制造类企业范围的界定 | 第11-13页 |
·论文的写作目的 | 第13页 |
·论文的写作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9页 |
·论文的写作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论文主要写作思路 | 第19-21页 |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21页 |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第2章 我国航空装备制造类企业转包管理体系现状 | 第22-39页 |
·国有航空装备制造类企业概述 | 第22-24页 |
·国有航空装备制造类企业行业历程 | 第22-23页 |
·国有航空装备制造类企业经营业务范围 | 第23-24页 |
·转包业务范围及流程 | 第24-30页 |
·我国航空装备制造业转包业务范围及发展趋势 | 第24-26页 |
·我国国有航空制造企业转包业务的发展现状 | 第26-28页 |
·国际合作转包业务管理流程 | 第28-30页 |
·我国航空装备制造类企业转包管理体系现状 | 第30-35页 |
·转包管理组织结构分析 | 第30-32页 |
·转包管理制度 | 第32页 |
·转包业务的激励政策 | 第32-33页 |
·转包管理体系概念模型的构建 | 第33-35页 |
·转包管理体系优缺点分析 | 第35-38页 |
·转包管理体系的优势分析 | 第35-36页 |
·转包管理体系的缺点分析 | 第36-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 基于脆弱性的转包管理体系的界定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39-50页 |
·基于“进攻-防御”视角的转包管理体系脆弱性的界定 | 第39-45页 |
·管理体系脆弱性的内涵及特征 | 第39-41页 |
·“进攻-防御”概念的提出 | 第41-42页 |
·基于“进攻-防御”视角的转包管理体系脆弱性的界定 | 第42-45页 |
·转包管理体系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5-48页 |
·“进攻”因素分析 | 第45-47页 |
·“防御”因素分析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4章 转包管理体系脆弱性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50-71页 |
·“攻击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50-58页 |
·指标的选取原则 | 第50-51页 |
·指标的选取方法 | 第51-54页 |
·“攻击力”权重的求取方法 | 第54-56页 |
·“攻击力”评价模型 | 第56-58页 |
·“防御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58-67页 |
·指标的选取原则 | 第58-60页 |
·指标的选取方法 | 第60-64页 |
·“防御力”权重的求取方法 | 第64页 |
·“防御力”评价模型 | 第64-67页 |
·脆弱性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67-70页 |
·脆弱性计算公式 | 第67-69页 |
·脆弱性评价标准 | 第69-70页 |
·脆弱性评价步骤 | 第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5章 国有航空装备制造类企业转包管理体系脆弱性实证分析 | 第71-92页 |
·我国某国有航空装备制造类企业的介绍 | 第71-72页 |
·HD公司转包管理体系脆弱性分析及计算 | 第72-79页 |
·脆弱性计算结果分析 | 第79-87页 |
·风险防控能力计算结果分析 | 第79-82页 |
·应急处理能力计算结果分析 | 第82-85页 |
·系统恢复能力计算结果分析 | 第85-87页 |
·降低HD公司转包管理体系脆弱性的建议 | 第87-91页 |
·风险防控能力的建议 | 第87-89页 |
·应急处理能力的建议 | 第89-91页 |
·系统恢复能力的建议 | 第91页 |
·本章小节 | 第91-92页 |
结论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附录 | 第100-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