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 第1-8页 |
| 摘要 | 第8-11页 |
| ABSTRACT | 第11-1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5页 |
| §1.1 撞击坑研究概述 | 第16-17页 |
| ·撞击坑的研究历史 | 第16-17页 |
| ·我国撞击坑的研究现状 | 第17页 |
| §1.2 火星地质概述 | 第17-21页 |
| ·火星地质年代演化 | 第18-20页 |
| ·撞击作用对火星地质环境的影响 | 第20-21页 |
| §1.3 研究意义 | 第21-23页 |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3页 |
|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 ·技术路线 | 第23页 |
| §1.5 论文工作量和创新点 | 第23-25页 |
| ·论文工作量 | 第23-24页 |
| ·创新点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第25-30页 |
| §2.1 撞击坑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 ·遥感 | 第25页 |
| ·区域地质调查 | 第25页 |
| ·钻探 | 第25页 |
| ·地震波 | 第25-26页 |
| ·数值模拟 | 第26页 |
| §2.2 火星探测回顾 | 第26-28页 |
| §2.3 数据来源及特点 | 第28-30页 |
| ·HiRISE | 第28页 |
| ·CTX | 第28页 |
| ·CRISM | 第28-29页 |
| ·MOLA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撞击坑及中央隆起构造 | 第30-40页 |
| §3.1 撞击坑形态特征 | 第30-35页 |
| ·简单撞击坑 | 第30-31页 |
| ·复杂撞击坑 | 第31-32页 |
| ·多环盆地 | 第32-33页 |
| ·中央凹陷撞击坑 | 第33-34页 |
| ·阶地撞击坑 | 第34-35页 |
| ·放射状撞击坑 | 第35页 |
| §3.2 撞击角砾岩 | 第35-37页 |
| §3.3 中央隆起构造 | 第37-40页 |
| ·撞击坑形成机制 | 第37-39页 |
| ·中央隆起撞击坑的形成机制与约束条件 | 第39-40页 |
| 第四章 火星Ritchey撞击坑中央隆起构造 | 第40-64页 |
| §4.1 Ritchey撞击坑及区域地质概况 | 第40页 |
| §4.2 Ritchey撞击坑中央隆起地质单元图 | 第40-47页 |
| ·研究方法 | 第40-43页 |
| ·地质单元特征及划分原因 | 第43-47页 |
| §4.3 Ritchey撞击坑中央隆起地貌特征 | 第47-49页 |
| ·研究方法 | 第47页 |
| ·结果 | 第47-49页 |
| §4.4 Ritchey撞击坑中央隆起岩石特征 | 第49-54页 |
| ·研究方法 | 第49-51页 |
| ·结果 | 第51-54页 |
| §4.5 Ritchey撞击坑中央隆起构造特征 | 第54-59页 |
| ·研究方法 | 第54-56页 |
| ·结果 | 第56-59页 |
| §4.6 Ritchey撞击坑中央隆起各单元分布特征 | 第59-64页 |
| ·研究方法 | 第59-60页 |
| ·结果 | 第60-64页 |
| 第五章 综合分析 | 第64-74页 |
| §5.1 填图单元分析 | 第64-66页 |
| §5.2 巨型角砾岩的起源 | 第66-68页 |
| §5.3 Ritchey中央隆起地貌不对称性 | 第68-69页 |
| §5.4 Ritchey撞击坑的撞击历史 | 第69页 |
| §5.5 地层重建和对诺亚纪地壳的指示意义 | 第69-71页 |
| §5.6 层状硅酸盐矿物的起源 | 第71-72页 |
| §5.7 对诺亚纪地质历史的分析 | 第72-74页 |
| 第六章 主要结论 | 第74-87页 |
| 致谢 | 第87-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