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1页 |
| ABSTRACT | 第11-13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24页 |
|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3-16页 |
| ·选题的背景 | 第13-14页 |
| ·选题的意义 | 第14-16页 |
| ·选题的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 ·国外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6-17页 |
| ·国内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7-1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局限性 | 第19页 |
| ·选题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1页 |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 ·研究思路 | 第21页 |
| ·选题的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第21-24页 |
| ·研究的重点、难点 | 第21-22页 |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2-24页 |
| 第2章 在校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意义、原则和时代要求 | 第24-33页 |
| ·新形势下在校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意义 | 第24-27页 |
|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和重要的文化支撑 | 第24-25页 |
| ·为全面深化改革凝聚价值共识和汇聚正能量 | 第25-26页 |
| ·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价值支点和筑牢价值基础 | 第26页 |
| ·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价值遵循 | 第26-27页 |
| ·新形势在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遵循的原则 | 第27-29页 |
| ·主体性 | 第27-28页 |
| ·科学性 | 第28页 |
| ·持续性 | 第28-29页 |
| ·具象性 | 第29页 |
| ·新形势对在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提出的时代要求 | 第29-33页 |
| ·坚持以大学生为主体 | 第29-30页 |
| ·坚持汲取传统文化精髓和把握时代价值要求并举 | 第30页 |
| ·坚持掌握科学方法积极有效引导 | 第30-31页 |
| ·坚持长效机制建设 | 第31页 |
| ·坚持知行合一,做到落细、落小、落实 | 第31-33页 |
| 第3章 在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33-48页 |
| ·在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调查过程 | 第33-40页 |
| ·研究对象 | 第33-34页 |
| ·研究问题 | 第34页 |
| ·研究过程 | 第34-40页 |
| ·研究资料 | 第40页 |
| ·在校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分析 | 第40-44页 |
| ·情感认同 | 第41页 |
| ·逐步趋同 | 第41-42页 |
| ·程度不高 | 第42-43页 |
| ·生态冲击 | 第43页 |
| ·知行脱节 | 第43-44页 |
| ·在校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4-48页 |
| ·社会转型时期矛盾凸显 | 第44-45页 |
| ·新媒体带来负面效应 | 第45-46页 |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尚存不足 | 第46-47页 |
| ·在校大学生生理特征和心理特点差异 | 第47-48页 |
| 第4章 在校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 第48-58页 |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培育的“四个引导” | 第49-53页 |
| ·理论引导 | 第50-51页 |
| ·舆论引导 | 第51-52页 |
| ·制度引导 | 第52页 |
| ·典型引导 | 第52-53页 |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践行的“四个实践” | 第53-58页 |
| ·第二课堂实践 | 第54页 |
| ·志愿服务实践 | 第54-55页 |
| ·社团活动实践 | 第55-56页 |
| ·校外社会实践 | 第56-58页 |
| 结语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 附录 | 第65-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