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税收执法风险应对研究--以莘县国税基层为例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3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13-14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 ·理论意义 | 第14页 |
| ·现实意义 | 第14-15页 |
| ·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研究思路及框架 | 第18-20页 |
|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 ·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20-21页 |
| ·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20页 |
| ·创新点 | 第20-21页 |
| 第2章 税收执法风险的基础理论 | 第21-27页 |
| ·风险的界定 | 第21-22页 |
| ·税收执法风险概念及表现形式 | 第22-24页 |
| ·税收执法风险的概念 | 第22页 |
| ·税收执法风险的特征 | 第22-23页 |
| ·税收执法风险的表现形式 | 第23-24页 |
| ·税收执法风险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4-26页 |
| ·风险管理理论 | 第24页 |
| ·公共权力制约理论 | 第24-25页 |
| ·税收遵从理论 | 第25-26页 |
| ·社会产业化分工理论 | 第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3章 我国税收执法风险的现状与成因 | 第27-34页 |
| ·我国税收执法风险的现状和表现 | 第27-30页 |
| ·我国税收执法的现状 | 第27-28页 |
| ·我国税收执法风险的表现 | 第28-30页 |
| ·我国税收执法风险的成因 | 第30-33页 |
| ·法律制度方面的原因 | 第30-31页 |
| ·历史文化方面的原因 | 第31页 |
| ·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 | 第31页 |
| ·内部管理方面的原因 | 第31-32页 |
| ·外部监管方面的原因 | 第32页 |
| ·人员素质方面的因素 | 第32-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4章 西方国家税收执法风险对策与借鉴 | 第34-40页 |
| ·西方国家税收执法风险对策 | 第34-37页 |
| ·纳税人自我评定制度 | 第34页 |
| ·独立税收法庭 | 第34-35页 |
| ·实行纳税人登记编码制度 | 第35页 |
| ·税源专业化管理 | 第35-36页 |
| ·重视信息化应用 | 第36-37页 |
| ·西方国家税收执法风险对策借鉴 | 第37-39页 |
| ·专业化的税源分类管理 | 第37-38页 |
| ·信息化税源管理建设 | 第38页 |
| ·合理设置机构和配置人力资源 | 第38-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5章 应对我国税收执法风险的新思路 | 第40-52页 |
| ·设定免责条款 | 第40-42页 |
| ·免责条款的法律依据 | 第40-41页 |
| ·免责条款的实际应用 | 第41-42页 |
| ·实施痕迹化管理 | 第42-44页 |
| ·税收执法痕迹化管理的实践 | 第42页 |
| ·痕迹化管理的合理化 | 第42-43页 |
| ·痕迹化管理的实施细节 | 第43-44页 |
| ·规范监控证据的取得 | 第44-46页 |
| ·监控证据的种类 | 第44页 |
| ·监控证据取得的规范化 | 第44-45页 |
| ·信息化技术在监控证据中的应用 | 第45-46页 |
| ·强化税收执法机构内部建设 | 第46-48页 |
| ·提高税收执法人员素质 | 第46-47页 |
| ·全面推进涉税信息共享 | 第47-48页 |
| ·优化税收外部环境 | 第48-50页 |
| ·完善税收制度建设 | 第48-49页 |
| ·健全税收体系 | 第49-50页 |
| ·树立税收的信仰 | 第50-51页 |
| ·税收信仰的产生 | 第50页 |
| ·税收信仰的作用 | 第50-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结论 | 第52-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