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一、 论文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一) 选题的背景 | 第10页 |
(二) 选题的意义 | 第10-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三、 论文研究的思路、方法以及创新点 | 第16-19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三) 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概念阐释与理论基础 | 第19-25页 |
一、 基本概念阐释 | 第19-22页 |
(一) 腐败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 第19-20页 |
(二) 制度与制度化 | 第20-21页 |
(三) 网络反腐 | 第21-22页 |
二、 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一) 治理与善治理论 | 第22页 |
(二) 博弈论 | 第22-23页 |
(三) 制度变迁与创新理论 | 第23-24页 |
(四) “把关人”理论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网络反腐与中国反腐制度化的现实考察 | 第25-33页 |
一、 信息化时代与网络反腐 | 第25-27页 |
(一) 信息化时代网络反腐的兴起 | 第25页 |
(二) 网络反腐的优势与特点 | 第25-27页 |
(三) 网络反腐在我国反腐败中的积极作用 | 第27页 |
二、 网络环境下我国反腐制度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 第27-29页 |
(一) 网络信息技术为腐败提供了便利条件 | 第28页 |
(二) 反腐败制度的缺陷日益暴露 | 第28-29页 |
三、 网络反腐与反腐制度化建设 | 第29-33页 |
(一) 网络反腐的制度化 | 第29-30页 |
(二) 网络反腐是反腐制度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 第30-31页 |
(三) 网络反腐在反腐制度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第31-33页 |
第四章 网络反腐在我国反腐制度化建设中的困境及其原因分析 | 第33-41页 |
一、 网络反腐在我国反腐制度化建设中的困境 | 第33-37页 |
(一) 伦理困境 | 第33-34页 |
(二) 技术困境 | 第34-35页 |
(三) 制度困境 | 第35-37页 |
二、 网络反腐在我国反腐制度化建设中遭遇困境的原因 | 第37-41页 |
(一) 客观原因 | 第37-39页 |
(二) 主观原因 | 第39-41页 |
第五章 “湖南株洲网络反腐”案例剖析 | 第41-48页 |
一、 案例回放 | 第41-43页 |
(一) 初步试探 | 第41页 |
(二) 引发高潮 | 第41-42页 |
(三) 调任遇冷 | 第42-43页 |
二、 湖南株洲网络反腐的经验借鉴 | 第43-45页 |
(一) 官方的积极行动 | 第43页 |
(二) 程序的规范、统一 | 第43-44页 |
(三) 积极借助民间力量 | 第44-45页 |
三、 湖南株洲网络反腐失败的原因 | 第45-48页 |
(一) 没有跳出“运动式反腐”的圈圈 | 第45页 |
(二) 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的支撑 | 第45-46页 |
(三) 缺乏协同与激励 | 第46-48页 |
第六章 网络反腐推动中国反腐制度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 第48-56页 |
一、 破除争议 | 第48-50页 |
(一) 关于网络反腐的争议 | 第48-49页 |
(二) 正确认识和处理网络反腐中的几对矛盾 | 第49-50页 |
二、建立官民合作的网络反腐机制 | 第50-53页 |
(一) 政府 | 第50-52页 |
(二) 公民 | 第52-53页 |
三、 建立制度、法律、技术相结合的网络反腐机制 | 第53-56页 |
(一) 健全网络反腐的制度规范,促进反腐系统化 | 第53-54页 |
(二) 建立网络反腐的法律规范,增加反腐约束力 | 第54-55页 |
(三) 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促进反腐科学化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注释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