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密聂家庄泥塑数字化保护与应用研究
| 目录 | 第1-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 第一节 文章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12页 |
| 一、 国内外相关研究项目 | 第11页 |
| 二、 国内相关文献分析 | 第11-12页 |
| 第三节 相关研究理论依据及方法 | 第12-15页 |
| 一、 文章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12-13页 |
| 1. 民间艺术 | 第12页 |
| 2. 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12-13页 |
| 3. 视觉传达设计 | 第13页 |
| 二、 文章研究的方法 | 第13-15页 |
| 1. 田野调查法 | 第13页 |
| 2. 文献分析法 | 第13页 |
| 3. 视觉分析法 | 第13-14页 |
| 4. 跨学科研究法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高密三绝”之一的聂家庄泥塑 | 第15-25页 |
| 第一节 聂家庄泥塑概况 | 第15-21页 |
| 一、 聂家庄泥塑的生存空间 | 第15-16页 |
| 二、 聂家庄泥塑的历史脉络 | 第16-17页 |
| 三、 聂家庄泥塑的制作工艺 | 第17-19页 |
| 1. 制作材料及工具 | 第17-18页 |
| 2. 制作步骤 | 第18-19页 |
| 四、 聂家庄泥塑的传承人 | 第19-21页 |
| 1. 聂希蔚 | 第20页 |
| 2. 张清先 | 第20页 |
| 3. 聂臣希 | 第20-21页 |
| 4. 聂佩斗 | 第21页 |
| 第二节 聂家庄泥塑的艺术特征及工艺价值 | 第21-25页 |
| 一、 聂家庄泥塑造型艺术特征 | 第21-22页 |
| 二、 聂家庄泥塑色彩艺术特征 | 第22-23页 |
| 三、 聂家庄泥塑工艺价值分析 | 第23-25页 |
| 第三章 聂家庄泥塑的数字化保护 | 第25-36页 |
| 第一节 聂家庄泥塑保护现状分析 | 第25-28页 |
|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 | 第25-26页 |
| 二、 市场产业化保护 | 第26页 |
| 三、 教育学术性保护 | 第26页 |
| 四、 博物馆化保护 | 第26-27页 |
| 五、 聂家庄泥塑保护问题分析 | 第27-28页 |
| 第二节 聂家庄泥塑数字化保护的意义 | 第28-29页 |
| 一、 数字化对聂家庄泥塑提供全面系统的保护 | 第28页 |
| 二、 数字化对聂家庄泥塑起源与制作进行复原与再现 | 第28-29页 |
| 三、 数字化对聂家庄泥塑展示与传播提供广阔平台 | 第29页 |
| 第三节 创建聂家庄泥塑数字化保护系统 | 第29-36页 |
| 一、 聂家庄泥塑数字化保护技术 | 第29-31页 |
| 1. 数码影像技术 | 第29-30页 |
| 2. 三维建模技术 | 第30页 |
| 3. 数字后期处理技术 | 第30-31页 |
| 二、 聂家庄泥塑数字化保护系统框架 | 第31-32页 |
| 三、 聂家庄泥塑数字化保护的实施 | 第32-36页 |
| 1. 前期准备阶段 | 第32页 |
| 2. 实地田野调查阶段 | 第32-33页 |
| 3. 数字化采集阶段 | 第33-34页 |
| 4. 数字化处理阶段 | 第34页 |
| 5. 三维建模阶段 | 第34页 |
| 6. 数据补充与核对 | 第34-35页 |
| 7. 数字化系统的完成与储存 | 第35-36页 |
| 第四章 聂家庄泥塑的数字化应用研究 | 第36-55页 |
| 第一节 聂家庄泥塑数字化应用的意义分析 | 第36-40页 |
| 一、 动漫形象增加聂家庄泥塑品牌效应 | 第36-38页 |
| 二、 微电影增加聂家庄泥塑的影响力 | 第38-39页 |
| 三、 科普动画解决聂家庄泥塑的认知度 | 第39-40页 |
| 第二节 聂家庄泥塑数字化应用实践 | 第40-55页 |
| 一、 根据连理虎设计系列网络表情 | 第40-47页 |
| 1. 连理虎的艺术分析 | 第41页 |
| 2. 连理虎动漫形象设计 | 第41-43页 |
| 3. 连理虎网络表情设计 | 第43-47页 |
| 二、 根据聂家庄泥塑改编的纪实性微电影 | 第47-49页 |
| 1. 微电影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 第47页 |
| 2. 微电影剧情文稿 | 第47-49页 |
| 三、 根据聂家庄泥塑发展历史的 MG 微动画 | 第49-55页 |
| 1. MG 微动画的故事线 | 第49-51页 |
| 2. MG 微动画分镜头脚本 | 第51-55页 |
| 结语 | 第55-56页 |
| 注释 | 第56-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 附录 | 第64-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9-7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部分学术作品 | 第70-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