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10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1 临床资料 | 第11-14页 |
| ·诊断标准 | 第11-12页 |
| ·肛瘘诊断标准 | 第11-12页 |
| ·肛瘘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第12页 |
| ·肛瘘术后切口愈合迟缓的判定标准 | 第12页 |
| ·纳入标准 | 第12-13页 |
| ·排除标准 | 第13页 |
| ·病例的剔除与脱落标准 | 第13页 |
| ·一般资料 | 第13-14页 |
| ·研究对象来源 | 第13页 |
| ·临床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分组方法 | 第13-14页 |
| ·入组情况 | 第14页 |
| 2 治疗方法 | 第14-16页 |
| ·药物 | 第14页 |
| ·途径 | 第14页 |
| ·换药注意事项 | 第14-15页 |
| ·调护 | 第15页 |
| ·安全性评价标准 | 第15页 |
| ·不良反应的应对措施 | 第15-16页 |
| ·偏倚控制 | 第16页 |
| ·出组情况 | 第16页 |
| 3 疗效评定标准和观察指标 | 第16-18页 |
| ·疗效评定标准 | 第16页 |
| ·疗效观察指标 | 第16-18页 |
| ·创面分泌物情况 | 第17页 |
| ·创面疼痛程度 | 第17页 |
| ·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情况 | 第17页 |
| ·切口纵径 | 第17-18页 |
| ·切口深度 | 第18页 |
| ·统计学方法 | 第18页 |
| 4 研究结果分析 | 第18-26页 |
|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 第18-21页 |
| ·两组年龄分布比较 | 第18-19页 |
| ·两组性别分布比较 | 第19页 |
| ·两组入院前病程比较 | 第19-20页 |
| ·两组病例分型比较 | 第20页 |
| ·两组创面大小比较 | 第20-21页 |
| ·研究结果分析 | 第21-25页 |
| ·分泌物积分比较 | 第21页 |
| ·疼痛程度积分比较 | 第21-22页 |
| ·肉芽组织生长积分比较 | 第22-23页 |
| ·切口纵径积分比较 | 第23页 |
| ·切口深度积分比较 | 第23-24页 |
| ·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积分比较 | 第24页 |
| ·两组总疗效比较 | 第24-25页 |
| ·不良反应 | 第25页 |
| ·疗效总结 | 第25-26页 |
| 5 讨论 | 第26-36页 |
| ·中医关于肛瘘术后切口愈合迟缓的理论 | 第26-28页 |
| ·中医对肛瘘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6-27页 |
| ·中医关于肛瘘术后切口愈合迟缓的认识 | 第27-28页 |
| ·西医关于肛瘘术后切口愈合迟缓的理论 | 第28-33页 |
| ·西医对肛瘘成因、机理的认识 | 第28-30页 |
| ·肛瘘的成因 | 第28-29页 |
| ·肛瘘的形成机理 | 第29-30页 |
| ·西医关于肛瘘术后切口愈合迟缓的认识 | 第30-33页 |
| ·肛瘘术后切口愈合过程 | 第30-31页 |
| ·影响切口愈合的因素 | 第31-33页 |
| ·关于皮粘散促进术后切口愈合的理论 | 第33-35页 |
| ·皮粘散相关中药分析 | 第33-34页 |
| ·皮粘散促进切口愈合的药理分析 | 第34-35页 |
| ·换药后经验总结 | 第35-36页 |
| 6 结论 | 第36页 |
| 7 问题和展望 | 第36-37页 |
| 致谢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 附录1 综述 | 第41-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 附录2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