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民事“执行难”问题的几点探讨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一、引言 | 第7-9页 |
二、民事执行难的概念及成因 | 第9-18页 |
(一)“执行难”的概念 | 第9-14页 |
1.什么是“执行难” | 第9-10页 |
2.混淆“执行难”概念的消极影响 | 第10-12页 |
3.“执行难”的表现与危害 | 第12-14页 |
(二)“执行难”的成因 | 第14-18页 |
1.执行立法滞后问题 | 第14-15页 |
2.缺少执行监督 | 第15页 |
3.法院的执行力量不足 | 第15-16页 |
4.地方保护主义作祟 | 第16-17页 |
5.当事人法律意识淡薄 | 第17页 |
6.缺少被执行财产发现制度 | 第17-18页 |
三、国外民事执行制度中值得借鉴的几个方面 | 第18-21页 |
(一)美国的民事执行理念:强制优先 | 第18-19页 |
1.尊重司法裁判的既判力 | 第18页 |
2.与我国执行理念的对比 | 第18-19页 |
(二)德国民事间接执行制度 | 第19-20页 |
1.间接执行制度 | 第19页 |
2.代宣誓保证和债务人名簿及启示 | 第19-20页 |
(三)日本民事执行制度改革及启示 | 第20-21页 |
四、民事“执行难”问题的解决方案 | 第21-33页 |
(一)对《民事诉讼法》中执行内容的完善 | 第21页 |
(二)关于被执行财产的发现 | 第21-22页 |
1.明确债权人的调查权利及协助义务 | 第21-22页 |
2.明确有关部门的协助义务 | 第22页 |
3.明确被执行人的财产申报义务 | 第22页 |
(三)通过信息登记建立杜会信用体系 | 第22-23页 |
1.信誉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 第22-23页 |
2.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 | 第23页 |
(四)培养法律信仰,树立司法权威 | 第23-26页 |
1.公开公正的执行活动 | 第24页 |
2.确保司法裁判结果的公正性 | 第24页 |
3.确立司法裁判的既判力 | 第24-25页 |
4.强化执行措施,强化执行威慑力 | 第25-26页 |
(五)法院执行能力的提高 | 第26-29页 |
1.明确审判与执行的关系 | 第26-27页 |
2.优化执行组合,提高整体素质 | 第27页 |
3.优化配置,杜绝权利集中 | 第27-28页 |
4.统一管理,协调合作 | 第28页 |
5.提级执行和指定执行 | 第28-29页 |
6.公安、武警等机关对执行工作的协助 | 第29页 |
(六)执行思路的转变与执行方法的探索 | 第29-33页 |
1.民事执行与破产还债制度 | 第30-31页 |
2.激励第三人代为履行债务 | 第31页 |
3.执行和解的利用 | 第31-32页 |
4.执行救助制度新尝试 | 第32-33页 |
五、结语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7页 |
致谢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