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

漓江水陆交错带水文—土壤—植被相互作用机制及植被恢复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1. 绪论第12-26页
   ·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第12-14页
     ·研究背景第12-14页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4页
   ·水陆交错带研究进展第14-26页
     ·水陆交错带定义研究进展第14-15页
     ·水陆交错带特征研究进展第15-19页
     ·水陆交错带功能研究进展第19-20页
     ·退化水陆交错带研究进展第20-22页
     ·水陆交错带研究方法进展第22-24页
     ·退化水陆交错带恢复研究进展第24-26页
2. 研究区概况第26-32页
   ·研究区自然概况第26-31页
     ·地理位置第26页
     ·地质地貌第26页
     ·气象条件第26-29页
     ·水文特征第29-31页
     ·土壤植被第31页
   ·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第31-32页
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32-44页
   ·研究内容第32-33页
   ·研究方法第33-44页
     ·植被调查第33-37页
     ·土壤调查第37-40页
     ·气象水文资料的搜集第40页
     ·数据处理方法第40-43页
     ·技术路线第43-44页
4. 漓江水陆交错带不同淹没带划分研究第44-59页
   ·水陆交错带淹没带划分原则第44-45页
   ·水陆交错带淹没带环境影响因子分析第45-49页
   ·环境影响因子相关分析第49页
   ·环境影响因子回归分析第49-50页
   ·环境影响因子主成分分析第50-51页
   ·淹没带聚类分析结果第51-54页
   ·淹没带聚类分析结果检验第54-57页
   ·小结第57-59页
5. 漓江水陆交错带植被土壤空间分异规律第59-84页
   ·水陆交错带植被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第59-72页
     ·水陆交错带物种组成分布规律第59-64页
     ·水陆交错带植被多样性分布规律第64-69页
     ·水陆交错带植被盖度分布规律第69-71页
     ·水陆交错带生物量分布规律第71-72页
   ·水陆交错带土壤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第72-80页
     ·水陆交错带土壤物理特征分布规律第72-73页
     ·水陆交错带土壤化学特征分布规律第73-79页
     ·碱性pH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研究第79-80页
   ·水陆交错带土壤与植被指标相关关系研究第80-82页
   ·小结第82-84页
6. 漓江水陆交错带水文对土壤植被影响研究第84-101页
   ·大圩古镇水陆交错带植被特征分析第84-88页
     ·淹没带植被物种组成特征第84-86页
     ·淹没带植被多样性指标分布特征第86-87页
     ·淹没带植被特征及高程差异分析第87-88页
   ·水陆交错带不同淹没带土壤特征第88-89页
     ·淹没带土壤特征第88-89页
     ·淹没带土壤特征及高程差异分析第89页
   ·水淹对植被土壤影响研究第89-96页
     ·水淹对植被特征的影响研究第90-92页
     ·水淹对土壤特征的影响研究第92-96页
   ·大圩古镇水陆交错带植被影响因子分析第96-99页
     ·水文因子第96-98页
     ·地形因子第98页
     ·土壤因子第98页
     ·人为干扰因子第98-99页
   ·小结第99-101页
7. 漓江水陆交错带重点恢复区植被退化因素研究第101-113页
   ·统计分析与正态分布检验第101-103页
   ·植被指标的空间异质性第103-106页
   ·植被指标的空间分布格局预测第106-107页
   ·植被影响因素相关性第107-108页
   ·植被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第108-110页
   ·重点植被恢复区域植被恢复策略第110-111页
     ·城区旅游型水陆交错带植被恢复策略第110-111页
     ·城郊生活型水陆交错带植被恢复策略第111页
     ·天然型水陆交错带植被恢复策略第111页
   ·小结第111-113页
8. 漓江水陆交错带植被配置模式研究第113-126页
   ·水陆交错带植被恢复的原则与方式第113-114页
     ·水陆交错带植被恢复的原则第113-114页
     ·水陆交错带植被恢复方式第114页
   ·水陆交错带适生植物筛选第114-121页
     ·适生植物筛选原则第114-115页
     ·适生植物筛选结果第115-121页
   ·水陆交错带植被配置模式第121-123页
     ·城区旅游型水陆交错带植被配置模式第121-122页
     ·城郊生活型水陆交错带植被配置模式第122-123页
     ·天然型水陆交错带植被配置模式第123页
   ·水陆交错带植被恢复探讨第123-124页
   ·小结第124-126页
9. 结论与展望第126-130页
   ·结论第126-128页
   ·主要创新点第128-129页
   ·展望第129-130页
参考文献第130-138页
个人简介第138-140页
导师简介第140-142页
获得成果目录第142-144页
致谢第144页

论文共1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放归普氏野马水源利用模式及对干旱适应对策研究
下一篇:陕北黄土生物结皮种群特征及对土壤生物活性的影响